蛮干是失败之友、努力之敌

蛮干是失败之友、努力之敌

遇到挫折就后退的人,注定失败。胜利属于那些在苦战中多坚持最后5分钟的人。但不少刚愎自用的人在失败的方向上不断碰壁,还自以为是坚韧不拔。殊不知,蛮干是努力的敌人。

所谓蛮干,就是固执地采用错误的方法办事。努力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蛮干可以。只不过,蛮干创造的奇迹恰恰是一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惨败。各方面占据优势的人被各方面占据劣势的对手打败,这种案例在商界与军界都屡见不鲜。优势一方失败的因素虽然复杂,但通常脱离不了“蛮干”二字。

在著名的昆阳战役中,四十三万新朝军队进攻昆阳城。昆阳的绿林军最初只有大约一万兵马,后来的援兵也很少。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但绿林军奇迹般地打赢了这一战,从根本上摧毁了新朝的主力。新军主要的败因,是统帅王邑、王寻的蛮干。

昆阳并不是战场上的要点。有人劝统帅王邑不要理会无碍大局的昆阳,应直扑围攻宛城的绿林军主力。但王邑自恃兵多将广,硬是不肯绕过这座小小的城池。

新军围攻昆阳的声势浩大,昆阳守将王凤一度打算投降。但王邑与王寻俩人认为不日便可拿下昆阳,拒绝接受投降。这不仅错过了一次迅速取胜的良机,也逼得守军只能放弃幻想,死战到底。

由于守军抵抗顽强,围攻昆阳的进展受阻。有人提议以兵法中的“围三阙一”之计,开放一面出路。这样一来,昆阳守军就无心死战,纷纷逃散。不仅昆阳可以轻松攻克,还能震慑宛城的绿林军。

这是一条好计谋。昆阳守军兵少粮缺,如果能留出生路就不会做困兽斗。然而王邑自恃兵多粮足,想从正面全歼昆阳守军,从而与第二次获胜良机擦肩而过。昆阳军民殊死血拼,王邑迟迟没法攻下这座城池。

绿林军将领刘秀在昆阳被围前带着十三人去搬救兵。各地的绿林军也纷纷向昆阳靠拢。刘秀为了激励士气,亲率一千余步骑为先锋,在距离敌军四五里的地方摆开阵势。王邑与王寻派出数千兵马迎战。虽然新军数量多,但刘秀作战勇敢,斩杀敌军近千人。王邑、王寻再分兵拦截,又接连被刘秀击败。新军的士气越发低落。

尽管拥有绝对优势兵力,但王邑、王寻只是闷着头攻打昆阳城,并与刘秀等人在外围交锋。当刘秀故意散播宛城绿林军即将救援昆阳的消息时,俩人慌得六神无主。新军士兵苦战一个多月都没能拿下小小的昆阳城,又听闻敌军援兵将至的风声,斗志日渐衰退。

刘秀精选三千精兵冲击新军的中枢。王邑与王寻没把刘秀放在眼里,只带了万余兵马在身边。他们还严令各部没接到命令时不得擅自出兵。这个狂妄的决定为新军的惨败拉开序幕。

王邑、王寻带着万余人与刘秀的三千精兵交手,结果被打得大败。但数十万新军不敢擅自出营增援,导致统帅彻底陷入孤立。刘秀趁机一鼓作气击溃王邑,斩杀了王寻。昆阳守军见状也杀出城外。而新军士兵见主帅阵亡,指挥混乱,干脆弃阵而逃。当王邑讨回都城洛阳时,四十多万大军仅剩下千余名残兵,惨状可见一斑。

对于刘秀来说,昆阳大捷是王邑与王寻舍命赠送的大礼包。假如他们不拒绝守军投降,能采纳部下的意见调整战术,不因为刘秀兵少而只派小股兵马迎战,不下那道没有命令不许出营的混账命令,昆阳大捷也就不会出现了。王邑与王寻的蛮干,不仅断送了新朝几十万主力大军,也断送了王莽新朝的江山社稷。蛮干的危害,不可谓不沉重。

轻易放弃主见的人,不会有太大出息。在昆阳之战中,昆阳守将王凤一度想投降。各地绿林军将领一度不想冒险增援昆阳。刘秀总是力排众议,说服其他人坚决战斗。他个性谨慎,遇到小股敌军时也像对待大敌那样慎重,所以其他将领平时都笑刘秀不够勇敢。但在这次战役中,刘秀为了给军民打气,多次率领少量精兵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勇猛异常。正是他坚定的主张与果敢的行为打消了众将的迟疑,让城内外的绿林军将士同心作战。

固执己见的人,有可能因蛮干而错得更离谱。大家都知道“蛮干”不是一个好词,也知道蛮干是不对的。问题是,蛮干的人往往并没意识到自己犯了刚愎自用的错误。

赵国策士虞卿是个多谋善思的人。他在长平之战前曾力劝赵孝成王不要与秦国媾和,而应与楚、魏两国结盟。赵孝成王没听从,果然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上下这才认识到虞卿的先见之明。

但同样是这个虞卿,在修建房子时却做了一件蠢事。

虞卿认为房顶造得太高了。工匠解释道:“新房的泥巴是湿的,木材也没有干透。所以现在要造高一些。等干了以后就会矮回来了。”

虞卿反驳说:“不对。湿乎乎的泥巴分量重,没干透的木材是弯曲的。用弯木材来承受沉重的湿泥巴,房顶理应修低一些。等到水分晾干后,泥巴的重量会变轻,木材也会变直。用变直的椽木去承受分量减轻的泥巴,房顶就会增高一些。”

工匠的嘴皮子没有虞卿厉害,只得按照他的设计来施工。结果房子塌了。

擅长外交战略的虞卿当然很聪明,但他并不懂建筑知识,却又不懂装懂,最后闹了个大笑话。由此可见,聪明人刚愎自用起来,和愚蠢的人没什么两样。哪怕你是智商180的天才,一旦陷入蛮干的误区,照样失败。当然,智商那么高的人,通常也不会不管不顾地蛮干。

避免蛮干的办法很多,说来说去无非两条。

第一,虚怀若谷有疗效,刚愎自用要不得。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只是懂得借助他人的意见来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疏漏。而刚愎自用的人目空一切,顺风顺水时忽视隐患,遇到挫折时又不知所措。多听他人的意见,就不至于凡事一条道走到黑。

第二,正确分辨何为“一意孤行”,何为“力排众议”。应该说,这两种行为不好区分。无论是“一意孤行”还是“力排众议”,形式上都是你一个人说服其他反对的声音。事情做成了,就是“力排众议”;没做成就是“一意孤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总结谁都会。那么在事前该如何分辨呢?可参考虞卿的案例,工匠的意见符合建筑原理,应该听从;虞卿的意见只是诡辩,信他的话,你就输了。所以,我们要仔细甄别自己要做的事是否合理、合法、合情。三者都不合的事情,周围的人都说好也坚决不做。三者皆合的事情,哪怕大家都反对,也要义无反顾地去做。这就叫“力排众议”。与之相反的坚持就是“一意孤行”。

我们一生中难免会做几件蛮干的事。但从今天开始,对“蛮干”要多怀三分戒心。否则,会让你的努力沦为虞卿造房子之类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