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奋不等于对自己狠
发奋不等于对自己狠
只要奋斗就会历经艰苦。不能吃苦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成功。但一味对自己狠不是发奋,而是透支生命。这反而会让一个人的努力越来越偏离初衷。
刻苦的人们笃信,如果今天不对自己狠一点,明天就会离成功更远。这种看法只是对了一半。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绝大部分人最终都会败给自己的懒散懈怠,放弃充满苦累的努力。对自己够狠,才能克服这种劣根性。这是对的一半。而其错的一半在于,把努力的过程简单等同于发狠。
努力程度不仅是个数量问题,还包括了质量问题。只会对自己狠,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罢了,无法更上一层楼。
职业运动员的训练十分严酷,远非大众所能想象。按照大众的理解,优秀的运动员在完成正常训练后会继续给自己“开小灶”(加练),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比其他选手训练得更刻苦。其实,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体育训练有着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并不是练得越多越好。再努力的职业运动员,也是非常注意控制训练量的。因为当训练量超过某个峰值后,不但不能提升运动能力,反而会因为过度疲劳而变得容易受伤。这样的努力得不偿失。
其他领域也是同样道理。既要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懒惰,也不能把自我鞭策变成自我虐待。因为如果怕被生活和命运“虐待”,就狠狠地“虐待”自己,轻则身心难得健康,重则一脚踏入自我毁灭的歧途。无论何者,都不会是我们心中人生赢家应有的形象。
古代思想家杨朱算过一笔颇为有趣的人生账。
在他看来,活到一百岁就是人类寿命的极限了。尽管百岁以上的老人在世界上并不罕见,但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非常低。杨朱认为百岁老人是千里挑一的幸运者,这都已经是乐观的估计了。
然而,即使人能活满一百岁,一辈子的幸福时光依然非常短暂。
杨朱说:“人这一百岁,年幼无知和年迈懵懂的时间几乎占了半数,晚上睡觉与白天歇息又去了一半,生病、失意的时间又占掉一半,剩下的十几年里,能舒适安乐、无忧无虑的时间恐怕连一半都不到。”
他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人应当及时行乐,爱惜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不以功名利禄为奋斗目标,不因声色犬马扰乱心神。在杨朱眼中,“生”是暂时来到这个世界,“死”是暂时离开这个世界。所以做人不要考虑死后能否在青史留名,也不要为寿命的长短而忧虑,只需从心所欲而不违背自然规律,多享受今生的快乐。如此一来,人这一辈子就能幸福快乐。倘若不这么做,无论你是贫是富,是寿是夭,都会活得和牢笼中的囚犯没什么两样。
杨朱的观点在古代就很非主流,放在更强调竞争的现代,依然很非主流。不过,这番分析也不是毫无道理。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对理想人生的认识。无论哪种认识,都是为了提高幸福感。尽管大家对幸福感的定义各异,但基本上都追求物质上的充裕与精神上的充实。许多富贵人家被视为世俗标准的“成功人士”。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经济基础去干任何自己想干的事。然而,“成功人士”的幸福感却不一定都高。
为了追求事业的繁荣,“成功人士”往往对自己太狠,不停地紧张运作。他们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生怕错过新的大好良机,又怕多年积攒的家业一朝不保。再耐用的机器,长期超负荷运转都会出故障。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
不少“成功人士”的健康状况很糟。他们前半生牺牲健康来换取事业上的成功,后半生再用积累的财富来买回健康。可惜的是,这个看似精妙的算盘很难实现。近些年来,不仅“成功人士”屡屡英年早逝,甚至连力争上游的青年奋斗者也频频发生过劳死的悲剧。人不能对自己太松懈,但对自己太狠,同样可能在还没到达终点之前就先一步倒下了。
不怕苦不怕累的是勇者,先刻苦再享福的是智者,但让自己的生活只剩下苦和累的就是愚者了。
我们努力奋斗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所有的吃苦受累,都是为了给未来的幸福铺路。努力奋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假如你只是一味追求所谓的“成功”,而让自己身心俱疲,那么这不叫发愤图强,而叫自虐。按照杨朱的算法,我们一辈子的快乐时光本来就非常短暂。对自己太狠的人,会用疲惫、焦虑、悲伤、愤怒、郁闷等负面因素再抵消一半的快乐时光。
这样一来,当我们吃尽一切苦头,终于撑到能坐下来安享快乐时,生命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官阶段了。刚歇一口气就不得不退场的人生,真的幸福吗?把本来可以用于品味快乐的时间全部投入到发狠的努力中,真的合适吗?
当我们过于紧张焦虑,对自己太苛刻时,不妨用杨朱的观点来调和一下。好好想想,在努力拼搏之后,还能给自己留下多少安享快乐的时间。人的一生毕竟有限,平均寿命再高,也很难保证我们都能活够一百岁。
但需要明确的是,他那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也只是对了一半。
做人不能太懈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古人用许多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在这个年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人也很多。他们贪图享乐,想得到的东西很多,却不思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而是走旁门左道。这种自甘颓废的人生,显然不是杨朱的本意,却与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看似潇洒实则消极的活法。尽管这种人能占得一时便宜,终究不能自强自立,更没法持久。
杨朱的人生观完全剔除了艰苦奋斗。问题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不是一句“安贫乐道”就能满足的。放纵欲望,唯利是图固然不妥,但连正当的名利都完全舍弃也违背了人的本质。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无法住在“一棵石榴树王国”里。世世代代被穷困拖累,并不比被富贵名利拖累好到哪里去。至少,后者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选择清静淡泊,前者只能继续为解决温饱而劳神苦思。
不经过奋斗的人生是萎靡的。但只会对自己发狠的人,并不懂得怎样正确地努力。你需要在必要之时做一个令人振奋的拼命三郎,但没必要提前透支自己的生命力。须知,后半生的财富永远赎不回前半生的牺牲。越是努力,就越要善待自己。否则,除了苦累与遗憾,你什么都争取不到,也享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