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努力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有一种努力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人们有种思维定式:把一个人忙碌的样子看作是“努力”的表现。这是个误解。因为有些人的忙碌只是为了做出“努力”的样子,维持自己的存在感。
原本以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越多,努力的程度就越高。直到得知“帕金森定律”后才明白,这并非事实真相。
帕金森定律与医学上的帕金森综合征完全没有关系,它得名于其提出者——英国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帕金森定律的别名叫“大企业病”。该理论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一条是:任何工作都会自动填满工作人员所有的工作时间。
也就是说,假如做某项工作的时间很充裕,那么工作人员就会选择放慢节奏或增加其他工作内容来耗尽那些多出来的时间。
这不能简单定义为懒惰。首先,放慢节奏不等于超出工期,没有耽误正事。其次,当你提前完成工作后,他人不会注意到你之前多么卖力,只会注意到你在剩下的时间里很悠闲。最后,人毕竟不是机器,不可能长期保持每一分钟都高度紧张的状态,否则会身心俱疲而垮掉。所以,人们才会自然而然地遵循这条定律来办事,以平衡自己的节奏。
耳听为虚,但眼见也未必一定属实。结合这条帕金森定律来看,那些看似工作没怎么费力却能圆满完成的人,绝对不是不努力的懒虫。他们只是工作能力很强,并且善于安排步骤而已。而那些看起来天天忙得连轴转的人,未必是真勤快,也不一定真那么忙。说不定只是不善于统筹,或者办事能力太差。
假如把观察的时间点放在工作收尾阶段,那些前期工作进度拖宕的人个个都化身为拼命三郎,工作效率直接跃升两个档次;反观那些前期工作进度正常的人,依然保持着相同的节奏,工作效率如故。
按照大多数人的直觉,恐怕前者给你的感觉更像“努力”。因为后者表现太稳定了,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波澜,也没有什么百米冲刺般的紧张感。这似乎不难做到。相对而言,在截止日期前一天完成三天的工作量,才是有挑战性的难事。而做这种有挑战性的麻烦事,才恰恰是我们心中对“努力”二字的具象化认识。
正因为我们普遍存在这种刻板印象,那些靠“努力”来刷存在感的人才有了表现的机会。
有的人既没有好的背景,也缺乏过人的天赋。他们几乎一无所长,但又不想被别人看扁,于是努力做出一副“努力”的样子。尽管周围的人觉得他们不够成功,却又感叹其“努力”。可惜,这种为了刷存在感而做的努力,好比是银样镴枪头,经不起认真检验。最关键的是,它没法让我们真正得到进步,只不过是一块无形的遮羞布。
刷存在感式的努力,无论耗费我们多少心血,都是徒劳无功。假如一直满足于这种虚假的努力,人的一辈子只会碌碌无为。若能及时跳出来,方有脱胎换骨的希望。
德国画家门采尔曾经指点过一位青年画手。青年画手一脸忧愁地说:“我只用一天就能完成一幅作品,却需要花一年时间才能卖掉它。门采尔先生,我该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门采尔笑着说:“你可以试着用一年的时间来画那些一天就可以完成的画。然后看看能不能把卖画的时间由一年变成一天。”
有些世界名画经过很多年才能完成,但不是所有的好画都要画一年。用一年时间来画,用一天时间来卖,只是门采尔打的比方。他的潜台词是:你的努力方向本末倒置了。
这位青年画手看起来很努力,每天完成一幅画,但画的价值并不被大家认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画技与构思尚不精湛。这需要下功夫打磨。可是,继续按照这种一天画一幅的办法去努力的话,就算一年365天都出新作品,也很难获得成功。错误的努力方式,除了刷存在感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无论别人误以为你多么努力,你自己心里明白,这只是在原地转圈。
门采尔看出了症结所在,故而建议青年画手改变思路,不要片面追求绘画速度。
青年画手采纳了门采尔的建议。刚开始,他还是忍不住一天画一幅。后来,他强迫自己放慢节奏,力求认真审慎地对待每一笔。若有一笔不佳就撕掉重新开始画。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构思也越发成熟。数年后,他把几幅满意之作拿出来展览。结果,一天之内就有人出高价买下他的作品。他还因此在画坛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他已经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青年画家了。
假如青年画手不听门采尔的建言,继续以一天完成一幅的速度画画,那么世上只会多一个被人们嘲讽的劳而无功者。好在他放弃了这种刷存在感的虚假努力,而是以踏实的态度做真正的努力。这个转变,让他的成就与“存在感”都远远超过了从前。
无论是真正的努力,还是刷存在感的努力,都会让人感到辛苦。但前者是苦中有甜,后者只有苦,还带有几分辛酸。
真正的努力,是有目标、有规划的。人知道往哪里走,知道还要走多远,就算中途经受再多的曲折与考验,也不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虽然努力的过程不乏辛苦,但内心会很充实,精神气也会越来越饱满。整个人一边前进一边成长,就终会有脱胎换骨、功成名就之时。
刷存在感的努力则不然。目标和规划都很模糊。虽然他们天天在卖力做事,但做的往往是无助于自己成长的事。大家都知道这类人很忙,以为他们很努力向上,但总是不清楚他们到底在忙什么。确实,去掉“努力”的光环,他们也不剩什么了。忙忙碌碌过一生,却始终停滞不前。靠刷存在感维持颜面的人,最终还是不如真正努力的人有面子。
许多人喜欢自嘲说“活得比狗还累”或者“累得跟狗一样”。但这种忙碌究竟只是为刷存在感而做出的样子,还是事情真的多到做不完?如果是后者的话,到底是因为自己没安排好工作而不得不花三倍的力气去补上各种纰漏,还是主动扛下各种重担?不同的情况,完全不能混为一谈。
在朋友圈里晒辛苦,也许只不过是我们想让别人以为自己很努力。因为这样一来,就没人会过多指责我们的不成熟与不成功了。问题是,你用来刷存在感的瞎忙,与真正的努力有天渊之别。原地踏步再用力,终究不是前进。真正的奋斗者绝对不会满足于止步于此,只会以踏踏实实的努力不断向前走。
扪心自问一下,你今天的“努力”真的让自己有所长进了吗?你还在为保持存在感而故意瞎忙吗?耕耘与收获是成正比的。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自己。假如有一天,我们把用来刷存在感的精力用到真正的努力上,才会得到强大到无法被人忽视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