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走得慢,不可飞得乱
宁可走得慢,不可飞得乱
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时的梦想未必是最适合你的发展目标。如果你不知道终点在哪,就没法撒开腿全力奔跑。与其茫然地飞驰,不如缓步而行,确定方向再冲刺。
他7岁时开始读书,连断句作文都没学会就把诗书丢到一边。比起沉浸于书中世界,他更喜欢四处游历。由于家境殷实,没有温饱之困,这个愿望很容易就实现了。16岁成家,21岁得子,这并没有让他意识到对人生负责的重要性,还是终日嬉戏游玩,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父亲也对他纵容不问。
25岁那年,他突然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与有才有德的君子交游。这个年龄才开始读书,已经太晚了。放在今天,相当于一个本该硕士毕业的人从头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课本。在平均寿命较短的古代,更是会被视为已经浪费了一半人生。然而,他也仅仅是开始读书,态度一点都不认真。在同辈人中,他属于比较聪明的类型,所以并没觉得读书有多难。
第一次参加乡试,27岁的他自信满满,结果铩羽而归。这次落第让他痛苦不已。他搬出自己之前写的几百篇旧文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学问与文笔有多么差劲。
他一怒之下把所有的手稿付之一炬,从《论语》《孟子》读起,再逐渐延伸到其他儒家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以及古今名家著作。他立下誓言:在没有读书明理之前,不再写任何文章。为此,他整天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六七年。在此期间,他还继续参加科举。曾到京城礼部考进士,落第。后又举茂才异等不中,不得不回乡继续闭关苦读。
经过刻苦学习,他成了饱学之士,并亲自给两个儿子教书。47岁那年,他带着两个儿子一起进京赶考。翰林学士欧阳修非常欣赏他的文章,并向朝廷举荐。一时间,士大夫们争相传诵他的文章。他也因此名噪一时。次年,两个儿子同榜应试及第,在京城引起了轰动。
他的名字叫苏洵。多年以后,他与两个儿子被后世合称为“三苏”,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很多人只知道苏洵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父亲,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的一员,知道他不仅培育出了两个学霸儿子,而且自己就是个学霸。但是,大家并不太记得苏洵年轻时厌学的“黑历史”。
苏洵在世界上共度过了58年,扣除25年的游手好闲,再扣除六七年的积累阶段,他只做了26年学霸,比自己挥霍的人生多一年而已。尽管苏洵直到很晚才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但他的学问成就让许多从小就开始读书的人叹为观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苏洵的故事都很励志。“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句成语简直是为苏洵量身定制的。
那些比苏洵早十几年读书的同辈人,并没取得太大的成就。因为他们读书更多只是为了应付科考。而苏洵发愤读书时定下的目标是研究古今治乱得失。他也参加科举,但志向是做个博古通今的学问家与文学家。为此,他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钻研经传史籍,写下了许多文采飞扬、道理深刻的宏文。尽管求学太晚,但明确的奋斗方向让他可以全力以赴。尽管开始读书时还心存轻慢,但他在遭遇挫折后很快调整心态,痛定思痛,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读书与写文章这两件事。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由此可见,起步晚不要紧,起点低不要紧,进步慢也不要紧,只要找准了目标,明确了方向,你依然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后来者居上。
有些人看起来很忙很勤奋,恨不得天天只睡4个小时;有些人看起来似乎闲庭信步,毫无“拼命”的劲头。但笑到最后的,反而是貌似懒散的后者。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心理不平衡。其实,事情的因果关系并非表面那样。“勤奋者”虽然在努力地飞驰,但方向是混乱的,把自己的能量耗费在很多无谓的地方;“懒散者”虽然步子慢,但方向明确,规划清晰,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纵然不能迅速取胜,也迟早会站在胜利的终点。
人生方向的选择,不仅仅是人往高处走那么简单。因为你很难弄清楚,走哪一条路对你最有利。眼下看起来前途无量的选择,说不定反而不是最适合你的。
日本关西地区的围棋高手久保松胜喜代有三位颇有才华的学生。他们分别是前田陈尔、桥本宇太郎、木谷实。当时日本关西地区的下棋环境恶劣,不利于好苗子的成长。于是,久保松胜喜代想把自己的三个弟子送到更好的围棋道场去。
他先是把桥本宇太郎推荐给了日本棋院的围棋教育家濑越宪作(昭和棋圣吴清源与围棋皇帝曹薰铉的老师)。另一位围棋高手铃木为次郎闻讯后也希望得到一个天才门生。于是久保松胜喜代征求剩下俩人的意见,问谁愿意去做铃木为次郎的弟子。
年长的前田陈尔为人机灵,希望老师能推荐自己去名气更大的围棋本因坊门(具有数百年历史积淀的日本围棋第一门派)。木谷实则选择投入铃木为次郎的门下。
就这样,三位关西出身的天才围棋苗子,分别拜三位风格与背景迥异的围棋高手为师。
桥本宇太郎的老师濑越宪作是自学成才的高手,最喜欢发掘天才。他主张启发式教学,注重开发弟子的天赋,让他们在实战中自成一体。
前田陈尔的老师本因坊秀哉是日本围棋界最后一位名人。他对弟子要求极为严格,思想却也最守旧,处处维护“正统”教条,不准弟子下“出格”的棋。
木谷实的老师铃木为次郎的观念比较独特。他毕生追求“棋道”,认为对弈的意义不在于争输赢,而在于印证围棋之道。他要求弟子做个对棋道有贡献的棋手,而不仅仅是个百战不殆的胜者。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前田陈尔的选择无疑是最风光的——日本围棋第一大家本因坊的弟子,世人眼中前途无量的名人后继者。相对而言,桥本宇太郎和木谷实的选择,就没那么让人看好。
但这个故事的后续剧情出人意料。桥本宇太郎后来成为日本关西棋院的创始人,堪称“教父”级人物。木谷实与吴清源共同开创了“新布局”时代,他还开设了著名的“木谷道场”,培养了众多超一流棋手。反倒是起点最高的前田陈尔没有太大的成就。特别是本因坊秀哉顺应时代变化,将本因坊名义转让日本棋院,结束了“名人”头衔在门派内世袭的传统。此举彻底断送了前田陈尔的“名人”梦。
可见,此时看似最好最前途无量的选择,未必真是你的最佳出路;此时看似不太优越的选择,也许反而会让你得到更多的成长机遇。
做人不怕走得慢,只怕飞得乱。与其没看准方向就全力以赴地横冲乱撞,不如慢步稳走,把方向摸清楚后再奋力冲刺。这样你才不会飞速偏离跑道,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