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在于坚持,失败多因偏执
成功在于坚持,失败多因偏执
真正的奋斗者都有一股执着的韧劲。不惧艰辛挫败,不畏流言蜚语,一直坚持到胜利来临。但并非每一种执着都是正确的。坚持与偏执仅在一念之差。前者通向成功,后者则会导致失败。
唐僧虽然胆小,一遇到妖怪就惊慌失措,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去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与沙僧同样信念坚定。唯有猪八戒稍有不顺就嚷嚷着“散伙,回高老庄”。好在另外四人很执着,八戒没走成,才能一起获得取经人的荣誉。
没有毅力的人总是在没完成目标之前就撂挑子了。他们距离成功只有一小段路,却永远止步于此。只有那坚持跑完全程的人能登峰造极,留下传奇。上下五千年,这样老套的故事总在不断上演。
唐朝初期,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吐谷浑时不时寇边,侵扰大唐的岷州、凉州等地。唐太宗派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征讨吐浑王慕容伏允,初战得胜。伏允率众逃遁,唐军追击至青海湖一带后班师回朝。谁知段志玄一走,吐谷浑又杀回凉州。
尽管唐朝当时已是天下首强,但吐谷浑来如雨去如风,唐军一出兵就逃遁,唐军一撤军就杀回,非常难缠。为了彻底解决吐谷浑问题,唐太宗派65岁高龄的老牌名将李靖与众多精兵良将一同出征。
吐谷浑王伏允得知唐军西征后,又故技重演。他边撤退边命人烧毁沿途牧草。没过多久,李靖等人又遇到了前次出征的问题——要不要继续追?
在前一次战役中,段志玄只追到青海湖一带就停止,主要是因为困难太多。唐军当时对青海湖以西的地理环境并不熟悉,而且长途远征依赖马匹,沿途牧草被吐谷浑军烧毁,后勤补给十分困难。这些不利条件都限制了唐军远征。如果贸然追击,很可能陷入敌军的圈套。所以,段志玄没有深追,给了吐谷浑喘息之机。
李靖召集众将开会,大部分将领都认为,补给困难,前方道路未明,不宜冒险追击。侯君集却指出,如果这次放过伏允,吐谷浑明年又会卷土重来。李靖采纳了侯君集的意见,将大军分成南北两路继续追击。
这是唐军将士头一次深入黄河源头。战马果然因缺乏草料而日渐羸瘦,部队也时常缺粮。但将士们依然执着地追击敌军,找不到水源时就喝马血止渴。艰苦的条件没有磨灭他们战胜敌军的信念。
吐谷浑王伏允万万没想到唐军会穷追不舍,他一逃再逃,多次被唐军击败,处境十分被动。伏允的儿子慕容顺迫于形势率部投降了唐军。伏允也被心怀不满的部下所杀。困扰西北边疆的吐谷浑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劳师远征历来是兵家大忌。汉武帝讨伐大宛时,损兵折将很多才获得较小的战果。吐谷浑正是利用唐军不敢远程追击的心理,反复骚扰大唐边境。李靖、侯君集等指挥官力排众议,冒着空前的风险深入人迹罕至的陌生地带追击敌军,方能将伏允逼上绝境,彻底平定吐谷浑。
老话说得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距离成功只差一步之遥时,也往往是人们最容易动摇之时。
奋斗者最初的努力,大多是靠着一股将一切置之度外的热血。随着过程越来越曲折,困难会压得人缓不过劲。热血逐渐冷却,冲劲也大大减小。这是成功路上的战略相持阶段,挺不住就会马上失败,挺住了则还有胜利的希望。无论你有多么充分的思想觉悟,艰难险阻都会继续蚕食你的耐心。付出的代价越大,奋斗者的压力就越大,从而质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意义。在这个时候,放弃就会功亏一篑。但很多人还是会因为承受不住这种煎熬而动摇。
《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坚持到底的人永远是少数,但也只有他们可以笑到最后。
倘若你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请不要犹豫,请不要害怕别人的嘲笑。嘲笑你的人也许并无恶意,但他们的确是你成功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如果你因为他们的嘲笑而放弃努力,那么你迟早也会变成他们那样的人。嘲笑敢于为理想拼搏的真正勇士,最后会被勇士的成功惊掉下巴的。
想要成功,必须努力。真正的努力,必定有“坚持不懈”这个关键词。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哪怕在“打鱼”的时候拼命到吐血,也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因为他们不懂得“坚持”的意义。只有坚持努力,才能变成自己想变成的那种人。
成功需要正确的方法。但没有谁一生下来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包括天才。达·芬奇是绝世天才,但也要经过长期画鸡蛋的枯燥训练,才能掌握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开阔视野。
反复地尝试,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这是找到“正确的方法”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成功贵在坚持的根本原因。
可是,坚持就能胜利吗?不一定。
坚持+正确的方法=胜利
坚持+错误的方法=失败
奋斗不息的人未必个个能成功。因为有些人的“坚持”,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犯倔而已。或者说,他们得了偏执病。
那些积极向上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常犯一种错误——看不起不如自己优秀或不如自己努力的人。他们听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也知道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个好习惯,但轮到自己头上时就做不到。越是努力拼搏的人,就越容易产生这种自命不凡的傲慢心态。于是,他们总把其他人当成阻碍自己进步的累赘,凡事一意孤行,不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宋神宗曾经询问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对北宋名臣王安石的印象。曾巩少年时就与王安石交往,他们是很好的朋友。当初王安石还没成名,曾巩很赏识他的才华,将其引荐给当世名臣欧阳修。王安石出人头地后,曾巩对他的评价有所改变。
曾巩认为,王安石的学问、文章、人品都不在西汉文学家扬雄之下,但他为人很吝啬,所以综合评价还是比不过扬雄。宋神宗感到奇怪,王安石素来不看重富贵,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吝啬的守财奴。曾巩解释道:“王安石‘吝啬’是指他敢想敢干,却对纠正自己的错误非常吝啬。”
事实证明,曾巩的判断一针见血。王安石雄心勃勃地推行熙宁变法,但没有解决北宋王朝多年来的积弊,反而造成了许多新问题。上至士大夫,下至老百姓,都觉得王安石的新法有问题,选派的官吏中有很多不称职的人。但王安石非常执拗,拒绝接受任何批评。故而,宋人送他一个外号叫“拗相公”。
熙宁变法的败因与后续影响很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但王安石的性格缺陷要为此负主要责任。
说起来,王安石的良师益友原本很多,不止是曾巩一人。但他太过自负,认为其他好友缺乏革新精神,不能解决北宋王朝的积弊,故而总是不听人劝,哪怕知道自己确实犯错了,也不肯更正。毋庸置疑,王安石很有才,非常努力,奋斗目标也很明确,意志也堪称坚韧不拔,做的准备功夫也远非常人能比。然而,他的努力终究还是白费了。拒绝良师益友的善意提醒,不知悔改地蛮干,毁掉了他的远大理想。
若想获得成功,必须学会坚持不懈;若想避免失败,必须学会舍弃偏执。一意孤行的人只会众叛亲离,甚至身败名裂。这种人看上去很努力,但着实令人惋惜。希望干劲十足的你,不会沦为冥顽不灵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