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错路时,停下反而是前进

走错路时,停下反而是前进

人生在世,最怕误入歧途,踏上不归路。那将意味着永远告别成功,与灾难、非议、过错为伍。在成功之前,人们难免会犯错。走错路不可怕,就怕意识到错误时还一条道走到黑。

勇往直前是成功者的一大优秀品质。越是阻碍重重,越要不屈不挠地前进。这样才够努力,这样才能胜利。美军二战名将巴顿将军曾经向士兵们呼吁:“进攻,进攻,不断地进攻!坦克冲锋到没有油时,就爬出来跑步冲锋;跑不动了,爬也要继续进攻。”他凭借这股强大的斗志,一扫美军第2军(北非战场)的颓唐风气,将其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

但是,勇往直前并不总是正确的。如果不慎走错了路,最该做的事不是加倍努力前进,而是停下来好好反思。在这种情况下,停下脚步反而是前进,贸然前进与倒退没什么两样。

大凡建功立业之人,既有高歌猛进之际,也有停步反思之时。反思是为了校准偏离正轨的航向,重新勘定正确的道路。

有一回,晋国赵氏家族的宗主赵简子从晋阳出发到邯郸,走到半路时却突然停了下来。引导车队的官吏问道:“主君为何要停下来?”赵简子回答:“因为董安于在后面。”

董安于是赵氏的家臣,赵简子最倚重的谋臣。凡是做重大决策之前,赵简子必定要先听一听他的意见。

引车吏劝道:“行军是一件大事。主君怎能因为一个人就让将士们停滞不前?”赵简子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继续前进,但战车才行驶了百十步,他又忍不住停了下来。引车吏打算再次劝谏,恰好董安于驱车赶到。

素来果决明快的赵简子,心里挂着三件事,所以无法安心前进。

他对董安于说:“秦国官道与晋国接轨的地方,我忘记让人设障碍堵住了。”

董安于说:“这正是我留在后面的原因。”

赵简子又说:“我忘记叫人带上官府的印玺了。”

董安于说:“这也是我留在后面的原因。”

赵简子补充道:“行人烛过年事已高,但他的话非常中肯,晋国上下没有不效法的。我这次远行忘记派人问候,并向他告别。”

董安于说:“这还是我留在后面的原因。”

什么叫默契的臣属关系?这一对就是。赵简子居安思危,时时反思自己的事业哪里有纰漏。董安于在发现隐患后,总是早早将其解决在出乱子之前。赵简子执政期间,无论是赵氏家族还是晋国,实力都大涨。这与他重视反思的习惯不无关系。

通常来说,人在逆境中更懂得反思。成功远未到来,危机却摆在眼前。为了避免失败,逆境中的奋斗者会努力思考,认真总结,找出自己与成功者的差距,排除掉各种错误的道路。生于忧患,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可是,当人处于顺境之中时,就容易忽视必要的反思,被成功经验迷住双眼,沦为迈向深渊的盲人瞎马而不自知。遇到这种情况时,更需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

晋国赵氏家族曾经发生内讧,赵简子发兵平定叛乱的邯郸氏。由于他的轻敌,导致这场家族内斗扩大为席卷晋国的内战。中行氏、范氏联合邯郸氏进攻赵氏,赵简子被三家军队包围在晋阳城……经过非常曲折的苦战,中行氏、范氏被诛灭。

因为这件事,赵简子非常怨恨中行寅(中行氏家主)与范吉射(范氏家主)。他对新任晋阳长官尹铎下令:“把晋阳的营垒拆掉,寡人一看见这些营垒就想起中行寅、范吉射。”

谁知尹铎不但没照办,反而将营垒加高了。赵简子到晋阳巡视时怒不可遏,打算派人杀死尹铎。

孙明连忙劝道:“以微臣私下忖度,尹铎应当受到嘉奖。他的本意是:人看到享乐之事就会放纵自己,碰到忧患之事则会奋发图强。如今连主君一看见营垒就想起了过去的忧患,何况是天天生活在这里的群臣与百姓呢?只要对国家与您有利的事,即使要加倍问罪,尹铎也毫不犹豫地去做。而服从命令以取悦您,这是连匹夫都能做到的事,何况是精明强干的尹铎呢?请主君再好好考虑一下处死尹铎的事。”

赵简子拍案道:“如果你今天没说这番话,我将会犯下一个大错误。”

再优秀的英雄伟人也是人,而不是神。况且就算是神话故事中的神,也做过许多有争议的事情。想成功就要做事,越努力的人做的事情越多,犯错的概率也就越大。但换个视角看,他们也更容易从错误中学到更多东西,逐个排除阻碍成功的因素,不断接近凯旋门。当然,这是以他们懂得反省与总结为前提的。

乾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亢龙有悔。飞龙在天代表着功成名就,事业达到顶峰。胜利让人扬眉吐气,也会改变人的心态。把握得好就是自信,把握不好就成了骄傲。“亢龙有悔”的“亢”,指的就是骄傲自大的态度。无论多么厉害的成功人士,一旦骄傲自大,就会犯下错误,甚至是终身后悔的千古遗恨。如果能在犯错后及时停下来反思,未必不能重整旗鼓,反败为胜。

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有个勇将叫吴汉。吴汉在东汉平天下过程中战功赫赫。他斗志昂扬,初战不利时,诸将常有胆怯之心,吴汉却总是厉兵秣马准备再战。但他为人争强好胜,经常不听劝。

刘秀攻打陇西的隗嚣,将其围困于西城。他对吴汉下令:“各郡的士兵空耗粮草。如果他们逃亡,又会扰乱军心,应该全部遣散。”

但吴汉等人不想放弃优势兵力,没执行刘秀的命令。果然,时间一长,汉军后勤紧张,官吏士兵逃亡的人数增加。敌军援兵又赶到,吴汉只得败退。

数年后,吴汉奉命进攻广都,进展顺利。刘秀告诫他说:“成都有敌军十余万,不可小看。你只需坚守广都,待敌来攻,不要与之争锋。假如敌军不来,你就转营迫使他们与我军交锋。但必须等到敌军人困马乏时再出击。”

这是一个稳妥可行的方略,但吴汉求胜心切,率领两万多步骑在距离成都十余里的江北地带扎营,还派副将刘尚领兵万人在江南扎营。两座军营相隔二十余里。

刘秀听后又惊又怒,他下诏批评道:“我已经多次给你下达指令,为什么事到临头又擅作主张?你轻敌深入,又另建营垒。如果一遇到紧急情况,就来不及救援了。敌军出偏师牵制你,以主力猛攻刘尚。刘尚一败,你也跟着败了。现在趁敌军还没行动了,你赶紧带兵回广都。”

诏书还在路上时,敌军就已经行动了。与刘秀的预测不同的是,敌军只派万余人阻击刘尚,而以十多万主力大军围攻吴汉。吴汉苦战一日,败退回营。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一番慷慨激昂的动员振奋军心。吴汉让将士们养精蓄锐,关闭营门三天没出,还多设旗帜,保持烟火不断,误导敌军。在夜色的掩护下,吴汉率军悄悄与刘尚会师江南。第二天,吴汉趁敌将还没察觉时,就分兵阻击江北,自己率部猛攻江南的敌军。经过一番鏖战,敌将被斩,敌军大败。于是吴汉趁机撤回广都。

吴汉在向刘秀上报军情时,做了诚恳的自我检讨。刘秀给出了新的指令。之后,吴汉不再盲目轻敌,而是依据刘秀的计谋行事,八战八捷,最终平定了蜀地。

优秀的人往往好胜心强,做事很努力。但努力的人也不能完全避免走错路的情况。阴沟里翻船的惨痛教训,天天都在上演。有些功成名就的人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当你努力的结果只是一错再错时,无疑非常打击信心。如果走不出阴影,这辈子就完了。其实没必要太灰心丧志。只要平时保持爱思考的习惯,就能大大降低走错路的概率。

更重要的是,当你发现沿途风景与预想中的不太一样时,不要闭着眼睛继续往前冲,而是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整理心情与思路。假如经过确认后发现并没问题,那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加速前进。假如真的走错路了,不要紧,你已经刹车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成功的大门并未对你关闭,只要你有停下来反思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