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键环节比别人多投入2%
在关键环节比别人多投入2%
假如你的起点比别人低,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比别人少,也不要放弃努力。只要用恰当的方法,照样有机会超过其他人。大家用同样多的时间拼搏时,专注的一方取胜。大家以同样的专注度努力时,善于抓住重点的一方取胜。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计其数。但认真观察的话,你会发现,胜者虽然在全局是以寡敌众,在战场重心区域却是以众击寡。在关键环节比敌人投入更多力量,是军事家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东汉末年,袁绍以十万精兵讨伐曹操,曹操无论是兵力、财力、粮草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此战最终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终。这一惊天逆转来自于奇袭乌巢之战。
当时曹军粮草已尽,将领中也多有密信通敌者,可以说已陷入了绝境。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靠曹操。他建议曹操出奇兵攻打乌巢。袁绍兵多将广,粮草需求量大。袁军绝大部分辎重粮草都设在乌巢。假如能一举捣毁,就能逆转战局。于是,曹操留下少部分兵马留守大本营,亲率五千步骑夜袭乌巢。
袁军总兵力远多于曹军,但在乌巢这个关键点上没有多少人马。曹军形成了局部上的兵力优势,仗打得十分顺利。
袁绍闻讯后,一边派兵增援乌巢,另一边让张郃、高览等率领重兵围攻曹营。曹操不为所动,坚决攻打乌巢,将袁军全部粮草烧毁。张郃、高览未能及时攻破曹营,又听到乌巢失陷的消息,便投降曹操。袁军兵败如山倒,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取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在关键环节——乌巢战场投入了比对方更多的兵力。袁绍虽有兵力优势,却将重兵用于攻打曹军大本营。殊不知,曹营并非整个战场的重心,就算攻破了也无法挽回败局。
由此可见,在关键环节上投入的力量多少,才是全局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励志故事往往有个基本套路:弱者为了摆脱落后面貌而奋发图强,最终战胜了各方面都占据优势的强者。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外乎沿着这个方向走。“奋起直追”可谓是最能体现这种“努力”劲头的成语。但弱者赶超强者并不容易,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超乎想象。他们都要翻越“马太效应”这座大山。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个寓言。某位国王给三位仆人同样的钱,让他们去做生意。第一位仆人赚了10倍的钱,第二位仆人赚了5倍的钱,第三位仆人只是把钱封存着。国王把第三位仆人的钱收回来给了第一位仆人。国王的观点是:凡是多的,就给予他更多;凡是少的,连他仅存之物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指的是一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强者不仅实力出众,而且有更广阔的人际关系,能凭借这些有利条件积累更多优势,拉大与弱者之间的差距。两极分化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此外,许多强者不是藐视乌龟、睡大觉的兔子,而是忧患意识过剩的拼命三郎。他们不仅优秀,而且比普通人更努力。这又会加快两极分化的速度。
起点比别人低,发展速度又比别人慢,弱者的努力就只能是无谓的挣扎吗?
当然不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再努力的强者,也有自己的上限,不可能永远一往无前。当遭遇瓶颈时,进步速度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发达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长就会降速,各方面发展进程会变得相对缓慢。而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则会保持相对高的增长速度。若能保持高速发展,新兴国家就能逐渐赶超传统发达国家。我们中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世间万物不断发展变化。领跑者在成熟的旧事物上也许有难以撼动的优势,但对于陌生的新事物,领跑者与追赶者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例如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让不少传统跨国集团找不着方向,却让许多中小型创业公司迅速成长为新的领军企业。
因此,弱者通过不懈努力,依然可以赶超遥遥领先的强者。只要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且把握正确的时机,弱者也能实现弯道超车,后来者居上。
正确的时机可遇不可求,难以预料。但正确的方法并不复杂——放弃全面竞争的狂想,把功夫用在刀刃上。其实,你不一定要处处超过竞争对手,只需在关键点比他们多做2%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四两拨千斤,此之谓也。
官渡之战中的曹操,抓住了乌巢粮草这个关键点。他投入了大部分兵力,而袁绍只投入了少部分兵力。从努力程度来说,曹操完胜袁绍,他应当享受胜利者的光荣。
战国时的长平之战规模巨大,秦赵两国投入的总兵力之和超过了一百万。秦国名将白起利用赵军统帅赵括缺乏实战经验的弱点,诱敌深入,将四十多万赵军死死包围。
按照兵法常理,与赵军数量相当的秦军不可能围歼赵军。但白起做到了。此战的转折点是秦军出奇兵切断赵军退路。白起在这个关键环节投入的兵力有多少呢?并不多。一支两万五千人规模的穿插部队,一支五千人规模的骑兵部队,合计三万兵马。可正是这三万兵马,让四十多万赵军陷入了无法突出重围的绝望,最终全军覆没。惨烈的战争总是把哲理以最残酷、最直白的形式展露出来。
商场、职场、考场和运动场皆如战场,都存在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环节。无论你多么努力,只要没有把握住这个关键环节,必定会尝到失败的苦果。而那些成功者,没有哪个不是在关键环节比他人做得更好、更努力。
已故的苹果总裁乔布斯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并没与微软等老牌互联网公司展开全面竞争,而是专注于智能移动终端产品。
苹果主要做iPhone智能手机与iPad平板电脑两个系列产品。而且不像很多IT名企那样在短时间内推出五花八门的机型。苹果并不打算占领所有的市场,而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市场。但iPhone引发的“爱疯”时尚一浪高过一浪。产业多元化的微软帝国,居然被专注于智能移动终端这单一领域的苹果甩到了身后。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预测,苹果公司有望成为全世界第一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企业。
已经成为历史的诺基亚,曾经是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知名品牌。诺基亚也开发过自己的智能手机。但遗憾的是,它没能像苹果那样把握住移动互联网潮流的关键点。尽管诺基亚很努力地想赶上新潮流,甚至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依然没能逃脱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胜利没有秘诀,只有规律。专注,专注到关键点上,仅此而已。
你的周围从来不缺少努力的人。他们不仅优秀,而且在拼命程度上也让你望尘莫及。但你没必要跟着他们的步调走,而应该冷静思考,自己前进方向中的关键环节是什么。
人们常说,你需要以翻倍的努力去打败你的对手。其实,你只需要在关键环节上比对方多努力2%,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奋斗者来说,光有实践“一万小时定律”的觉悟还不够,光有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度也不够。只有把所有的努力都聚焦于关键环节,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万小时的积累,才能赢得更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