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有水分吗
你的“努力”有水分吗
付出努力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是一件让人郁闷的事。劳而无功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水分”。
同样每天在健身房里待两个小时,接受同一个健身教练的指导。但在几个月后,A君练出了漂亮的肌肉,B君依然大腹便便。
朋友们一问才发现,A君在健身房里做的事有:训练、另一组训练、其他的训练,B君在健身房里做的事有:训练、找妹子聊天、看人家训练。如此一来,A君的每日健身计划是实打实地完成了两个小时,B君的“两个小时”健身有很大的水分,实际健身训练时间不足一个小时。两个人的健身训练是否足够努力,骗得了外人,骗不了肌肉。训练质量最终也直观地体现在了他们的身材上。
前奥林匹克先生施瓦辛格年轻时拥有极其雄健的身材。如今他已年近古稀,身材大不如前,却毅然超过了许多壮汉。这都要归功于他年轻时的刻苦训练。与其他运动员相比,施瓦辛格不仅在训练时长上投入更多,而且都是心无旁骛的认真训练。毫无半点水分的努力,是他成功的窍门。
有些学生上的补习班不多,但成绩还是很好。有些学生在课外请好几个辅导老师,但成绩还是提不上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学校上课时的认真程度。
从理论上讲,学生们在校听课的时间一样长。但有的人听课认真,有的人上课经常走神,甚至睡觉。与前者相比,后者的学习掺杂了很多“水分”,有效学习时间也许还不足一个课时。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外补习再多,也只能抵消上课睡觉造成的水分。
当努力存在水分时,我们浪费的不只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难以估量的潜在机会。
战国时的魏惠王觉得自己治理国家已经够殚精竭虑了,可还是有很多问题让他感到困惑。比如,在饥荒年间,他会很快下令把灾民迁移到未受灾地区,但魏国的人口并未因自己的励精图治而增加。又如,魏国曾经号称天下最强,却东败于齐国,西败于秦国,南败于楚国,从此在下坡路上一去不回头。
魏惠王非常迫切地想摆脱困境,于是大行敬贤之道,厚遇诸子名家。特别是屡次向儒家亚圣孟子求教。孟子讲了很多仁政的道理,但魏惠王并没能让魏国重整旗鼓。他的努力全部打了水漂。
家国兴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魏惠王复兴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努力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
在他执政期间,齐国与秦国先后崛起,并重创魏国。而这两国各有一个关键人物原本在魏国效力,他们分别是军事家孙膑与政治家商鞅。孙膑被同门师弟庞涓陷害的事,可谓家喻户晓。魏惠王听信庞涓诬告,对孙膑施加了膑刑,把一个不世出的将才差点迫害致死。这也是孙膑后来投奔齐国的根本原因。商鞅在入秦前是魏国丞相公叔痤的部下。公叔痤在临终前曾经举荐商鞅接替自己的位置,但魏惠王完全没当回事。于是商鞅离开魏国,到秦国变法,把一个弱国变成了魏国最大的劲敌。
后来,魏国被齐国和秦国连续打败,变得一蹶不振。魏惠王才想起要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但他并不像齐威王和秦孝公那样诚心求贤。找长于学问而短于实务的孟子问计,只是为了表现礼贤下士的姿态,而非真心重用。到头来,不但学问家孟子离开了魏国,纵横家张仪也到了秦国。魏惠王固然想复兴魏国,但虚伪的“求贤”让所有的努力都饱含水分,毫无实际意义。于是,空有“敬贤”之名的魏惠王,始终招揽不到真正的栋梁之材。
大家都知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做事缺乏毅力的表现。正如健身,不每天坚持训练,根本达不到效果。换个表达方式,即这种“努力”的水分太多。
这个世界上有10%的人是高智商天才,有10%的人愚钝得什么都做不好,80%的人都是中等资质的普通人。天才学东西快,做什么都容易上手,不像普通人做事那么费工夫。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还没到需要拼天赋的程度。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后天的努力。资质相当的人从同样的起点开始奋斗。谁的努力更多,谁的成长就更快;谁的努力水分少,谁的进步就更坚实。
西晋文学家左思文采出众。他的文章曾经大受世人赞美,为了传抄其文,竟然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便是成语“洛阳纸贵”的出处。但实事求是地说,他并非少年天才。
左思出身儒学世家,少时曾经学过钟、胡书、鼓琴,却样样失败。其父左雍对友人说:“左思学东西还没我小时候快。”这话让左思大受刺激,他没有放弃,而是加倍努力学习。
他写文章时非常认真,《齐都赋》精打细磨花费了足足一年。后来他又立志写《三都赋》,因自觉见识不广而担任了秘书郎一职,并向许多人请教。秘书郎的工作是编修国史,能接触大量资料,这让左思的视野与知识储备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写好这篇赋,他花了十年时间反复构思和修改,并在家中各处都设有纸笔,每想到一个好句子就马上记下来。就这样,左思通过完全不带水分的努力,终于写成了著名的《三都赋》。
左思相信自己苦修来的文才不输给班固、张衡等前代名家。他职位不高,没什么话语权,怕作品被埋没,于是带着《三都赋》去拜访名士皇甫谧。皇甫谧非常欣赏左思的文章,亲自为《三都赋》写了序。后来张载、刘逵等人又分别为《魏都赋》《吴都赋》《蜀都赋》做了注释。于是士族豪门之家争相传抄《三都赋》,引发了“洛阳纸贵”的现象。
有趣的是,大文学家陆机也在写《三都赋》,听说左思也在写时曾经嘲讽说,要拿这个粗鄙之人(指左思)的文章来封盖酒瓮。结果《三都赋》流传之后,陆机惊叹不已,认为自己写不出更好的文章,故而放弃了这个题材。他一把火烧掉了自己以前写的《三都赋》手稿,表示辍笔。
毫无疑问,左思并不是西晋最顶尖的文豪。但他硬是凭借多年的反复锤炼,写成了震惊整个文坛,让嘲笑他的大文学家陆机都自叹不如的《三都赋》。有一点需要指出,陆机不是倚仗天才而不肯努力的人。他同样勤学好问,才能达到文坛领袖的水准。
由此可见,天赋一般的人也可以通过不带半点水分的努力,完成一件令天才都赞不绝口的事。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用功却进步很慢,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水分。假如没有,那就继续努力,像左思那样突破自己的瓶颈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假如有的话,请榨干水分,别让自己的努力像泡沫那么虚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