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节制,越努力越赔本
不知节制,越努力越赔本
人生难得几回搏。不拼命就无法赢得高回报。但物壮则老,月盈则亏。过分拼命而不知节制的话,越是努力就越容易把大好局面做成赔本生意。有行有止才能走得更远。
身处劣势之时,人容易产生知耻而后勇的心态,以极大的热情去打拼事业。凭借这股拼劲,不少勤奋而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会超过原先的成功者,创造不少足以载入励志经典的奇迹。可以说,他们的人生已经步入了飞龙在天的巅峰期。
追求卓越的精神固然让人充满了力量感。但很多时候,超越自我并非只是不断挑战更高峰,而是克制自己过于强烈的“上进心”。当你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时,接下来,最要警惕的是亢龙有悔。
晋文公曾经流亡列国十九年,吃尽了苦头。他曾经放弃过回国的念头,只想着客居他国,一辈子吃饱喝足了事。但在其臣子的激励下,晋文公还是努力成长为一代雄主。
在他回国前,晋国因骊姬之乱而衰弱。周王室衰微,周天子竟然出逃到郑国定居,南方的楚国称雄诸侯。春秋首霸齐桓公已经去世,齐国陷入内乱。晋文公有感于天下大乱,于是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勤练甲兵。经过四年的努力,晋国复兴,打败了强劲的楚国,率领中原诸侯朝见周天子,接过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大旗。晋文公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
做到这一步时,晋文公已经功成名就。但他还不满足,企图超越时代,像商汤王和周武王那样兼并天下。
他在短短一年内多次对外用兵,国内的老百姓一直没法休养生息。后来,晋文公率领诸侯联军围攻许国。然而许国抵抗极其顽强,联军与晋国都疲惫不堪。晋文公见实在拿不下许国,才让诸侯撤兵。这次挫败让晋文公变得十分懈怠,连召集诸侯会盟时都不亲自到场。其他国家见晋文公无礼,也不再随其朝见周天子了。郑国背叛了晋国,戎狄攻入了中原,卫国被迫迁都到商丘。晋文公前期的大好形势已经不复存在。
《说苑》的作者、汉朝史学家刘向认为,晋国错失好局的主要原因是晋文公的骄傲与懈怠。因为之前胜利太多而变得骄傲自满,无节制地发动战争,搞得军民疲敝,诸侯埋怨。战事不顺后,他又不再像昔日那样勤勉敬事,导致晋国在诸侯中的威信逐渐丧失。倘若晋文公能节制自己好大喜功的念头,就可以知止不殆,保全胜利果实了。
再强大的国家也有社会承受力底线;再勇敢的将士也有疲惫厌战的时候;再优秀的奋斗者,也不能无节制地做事。超出社会承受力的努力,只会让家国疲敝;超出个人耐受力的努力,迟早会让人从成功的顶峰坠入失败的深渊。
不知节制的春秋第二霸主晋文公是反面教材。而齐桓公的孙子齐顷公则恰恰是一个正面教材。不同于晋文公的晚节不保,齐顷公可谓是知耻而后勇的典范。
自从齐桓公死后,内乱频繁的齐国不再是号令诸侯的盟主,但还保留着霸主的余威。齐顷公自恃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又有祖父齐桓公的遗产,滋生出骄奢乖戾的不良心态。他一反前辈结好四邻的政策,从不肯与诸侯会盟,不仅蔑视小国,还时不时欺侮大国,终于招致列国怨恨。
齐顷公不顾国际影响,出兵进攻鲁国。在得胜回师途中,又击败了卫军。晋国与鲁国派使者来修好关系,但齐顷公对两国使者很不尊敬。于是,晋国与鲁国分别与卫国、曹国结为联盟。四国联手讨伐齐国。齐军在鞍地被联军打得兵败如山倒。齐顷公险些沦为阶下囚,好不容易才逃脱。
经过这一次惨烈的教训,齐顷公痛定思痛,痛改前非。他慰问国内疾苦,吊唁阵亡者,在七年间不吃酒肉,不听声乐,不近女色,施行仁义。在外交活动中,齐顷公亲自参与诸侯会盟,对其他国家态度谦恭。这些举动赢得了诸侯的尊敬。各国纷纷退还之前侵占的齐国领土。齐顷公让齐国恢复了在天下间的声望。
起初,齐顷公不知节制,四面树敌,挥霍着先辈辛苦创下的基业,结果导致诸侯纷纷叛齐。后来,他深刻地领悟到了要节制言行、不肆意妄为的道理,真正找回了自己丢失的尊严。
许多成大功立大业的人,总想着更上一层楼。他们曾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扭转乾坤,于是在获得优势之后,会认为自己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殊不知,人的潜力虽然在理论上无穷无尽,但终究还存在个人无法到达的极限。
例如,当年的体操王子李宁荣获过多项冠军,但在最后一次征战赛场上,居然出现了过去从未发生过的严重失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不圆满的句号。运动员是一个热衷挑战自己的群体。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地尝试自己最后的极限。假如他们事前知道自己最后一次尝试会惨败而归的话,也许会选择急流勇退,给世界留下最美好的形象。
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巅峰之后是新的巅峰还是低谷。但无论怎样,敢于继续挑战自我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但能够节制过剩的冒险精神也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毕竟,大部分人并不希望整个人生始终都处于紧张状态。在前半生努力拼搏,实现远大的理想;在后半生逐渐收住脚步,轻松自在地安度晚年。这也许更符合普通人的奋斗之路。
孔子的学生原宪在鲁国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的另一个学生子贡善于经商,成为卫国有名的大商人。但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子贡,也因过于努力赚钱而累坏了身体。
人们努力奋斗不过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但贫困让人有病没钱治,从而损耗生命。奋斗可能让人积劳成疾,同样是在损耗生命。该怎样做才好呢?
战国思想家杨朱认为,真正善于生活的人,既不会让自己陷入温饱危机,也不会让自己为赚钱而积劳成疾。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贫困之扰,让自己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维持快乐的生活。与此同时,他们又注意节制,保持身体安逸与心理健康,不至于过度劳累。这样的人生才比较幸福。
杨朱的理念也许有些理想化。但我们应该看到,有节制的人生对奋斗者的益处更大。懂得节制,我们才能避免阴沟翻船,破坏已经到手的成功;懂得节制,我们才能避免透支生命,在还没来得及享受自己创造的幸福时就提前退出人生的舞台。
假如不懂节制的重要性,人们越是努力奋斗,越难收获真正的成功,反而可能遭遇出师未捷就先倒下的败局。面对这种违背努力初衷的赔本人生,诸君当知止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