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特点
新生儿是指从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开始至生后28天的婴儿。新生儿不是成人的缩影,各系统均有其解剖、生理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也与成人大不相同。
新生儿按胎龄分为三种:
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的活产新生儿。
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大于42周的新生儿。
1.正常足月新生儿的特点
(1)外貌特点。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哭声响亮,四肢屈曲;皮肤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全身皮肤覆盖胎脂;头发分条清晰;耳郭软骨发育良好、轮廓清楚;指/趾甲长至或超过指/趾端,整个足底有较深的足纹交错分开,乳房可摸到结节;男婴睾丸下降,阴囊有较多皱褶;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2)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分娩后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紧接着啼哭,肺泡张开。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常不规则,频率较快,40次/分左右。由于胸腔较小,肋间肌肉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以腹式呼吸为主。
2)循环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①脐带结扎,胎盘—脐带血循环终止;②随着呼吸建立和肺膨胀,肺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③从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的血量显著增加,压力增高,使卵圆孔功能性关闭;④由于PaO2增高,动脉导管收缩,出现功能性关闭,完成胎儿循环向成人循环的改变。新生儿心率波动较大,100~150次/分,平均120~140次/分,血压平均为70/50 mmHg(9.3/6.7 kPa)。
3)消化系统:足月儿吞咽功能已经完善,但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较发达,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消化道已能分泌大部分消化酶,只是淀粉酶在出生后4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生后10~12 h开始排胎粪,2~3天内排完。胎粪由胎儿肠道分泌物、胆汁及咽下的羊水等组成,呈墨绿色,若超过24 h还未见胎粪排出,应检查是否为肛门闭锁及其他消化道畸形。
新生儿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较低,多数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同时对某些药物解毒能力低下,易出现药物中毒。
4)血液系统:新生儿出生时,血液中细胞数较高,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HbF)约占70%,后渐被成人血红蛋白(HbA)替代。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对氧有较强的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不易将氧释放到组织,所以新生儿缺氧时发绀不明显。足月儿刚出生时白细胞较高,第3天开始下降。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活性低,故生后常规注射维生素K1。
5)泌尿系统:新生儿一般生后24 h排尿。如生后48 h无尿则需检查原因。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因此排出同样量的溶质需比成人多2~3倍的水分;肾脏的稀释功能尚可,而排磷功能较差,所以易导致低钙血症。
6)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300~400 g,占体重10%~20%(成人2%)。脊髓相对较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新生儿期间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温度觉发育良好,痛觉、嗅觉(除对母乳外)相对较差。足月儿出生时已具有原始的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和交叉伸腿反射。新生儿巴氏征、克氏征、佛斯特征阳性属于正常现象。
7)免疫系统:胎儿可从母体通过胎盘得到免疫球蛋白IgG,因此新生儿对一些传染病如麻疹有免疫力而不易感染;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新生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较弱,血清补体比成人低,白细胞对真菌的杀灭能力也较低,这是新生儿易患感染的另一个原因。人乳的初乳中含有较多的IgA,应提倡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的抵抗力。
8)体温调节: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脱水热”;室温过低时可引起硬肿症。
由于生后环境温度较宫内低,新生儿出生后1 h内体温可降低2.5℃,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可逐渐回升,并在36~37℃之间波动。“适中温度(neutral environment temperature)”系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新生儿的适中温度与胎龄、月龄和出生体重有关。
9)能量、水和电解质需要量:新生儿总能量的需要为出生后第一周每天50~75 kcal/kg,以后逐渐增至每日100~120 kcal/kg。新生儿的体液总量占体重的70%~80%,每日液体维持量为第一天60~80 ml/kg,第二天80~100 ml/kg,第三天以后100~140 ml/kg。足月儿每日钠需要量为1~2 mmol/kg,10天后钾的日需要量为1~2 mmol/kg。新生儿患病时易发生酸碱失衡,特别是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需及时纠正。
2.早产儿的特点
(1)外表特点:
1)头部:头大,头长为身高的1/3,囟门宽大,颅缝可分开,头发呈短绒样,耳壳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2)皮肤:呈鲜红薄嫩,水肿发亮,胎毛多(胎龄愈小愈多),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趾(指)甲软,不超过趾(指)端。
3)乳腺结节:不能触到,36周后触到直径小于3 mm的乳腺结节。
4)胸腹部:胸廓呈圆桶形,肋骨软,肋间肌无力,吸气时胸壁易凹陷,腹壁薄弱,易有脐疝。
5)跖纹:仅在足前部见1~2条足纹,足跟光滑。
6)生殖系统:男性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性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2)生理特点:
1)体温:
①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稳定性不好。
②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多。
③皮下脂肪少,贮热能力低,供应热能的棕色脂肪组织发育未成熟。
④过冷时肌肉颤动的反应少,控制血液流至皮肤微血管的血管扩张能力差。
⑤胃肠发育不全,无法摄取足够热量来维持体温。
⑥汗腺功能不足,妊娠32周以下出生的婴儿不会出汗。
⑦活动力差。
2)呼吸系统:
①呼吸中枢、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均比较微弱,容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②肺泡发育不全,缺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透明膜病。
③容易发生呼吸困难、不规则的呼吸暂停及发绀。
④胸廓及呼吸肌无力,需较强的刺激才能起反应。
3)循环系统:
①由于肺部小动脉的肌肉层发育未完全,使左至右的分流增加,易有开放性动脉导管,愈早产的婴儿,其开放性动脉导管发生的比例愈高。
②缺氧、酸中毒易引起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因由右至左的分流而引起发绀。
③凝血酶原不足、维生素C不足,使血管脆弱易致出血,如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④白蛋白不足及血管渗透性较大,易致水肿。
4)血液系统:早产儿体重越小,出生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的降低开始越早,有核红细胞持续出现在周围血象中的时间也越长。6周后血红蛋白可降至70~100 g/L(足月儿于8~12周后低至110 g/L)。
5)泌尿系统:
①愈不成熟的早产儿,其肾小球滤过率愈低。早产儿若有严重窒息合并低血压的发生,因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更低,早产儿会出现无尿或少尿。
②浓缩尿液或排除过多液体方面的能力有限,易有水中毒或脱水的危险。
6)中枢神经系统:
①脑室周围的微血管比较不成熟而易破裂,故在妊娠32周以前易发生缺氧而导致血管壁破裂,造成脑室出血。
②黄疸严重时,易因缺氧使脑血管屏障受损而造成核黄疸,导致脑部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③对刺激的反应较慢。
④吸吮、吞咽及张力反射不好,易致喂食困难。⑤咳嗽反射微弱或无。
⑥呼吸、体温中枢发育不好。
7)消化系统:
①呕吐反射不良,食管贲门括约肌功能不佳和吸吮、吞咽反射不良,易患吸入性肺炎。
②出生时长时间的缺氧,使肠道血流减少,易有喂食耐受性不良或造成坏死性肠炎。
③胃容量小,所以进食量少,影响到营养、热量及水分的需求。不同体重早产儿的胃容量有明显差异,到出生2周以后胃容量才明显增加。
④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差,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较好。
⑤肝功能差。
8)免疫系统:
①由母体处所获得的IgG免疫球蛋白抗体少(大部分的IgG免疫球蛋白是在怀孕末期经胎盘获得),使早产儿易受感染。
②皮肤易受损和感染。
9)眼睛:视网膜血管成熟度不佳,过度给氧或长期给氧易造成视网膜血管收缩,刺激血管增生,引起视网膜、玻璃体的出血及纤维化,进而导致视网膜剥离和失明,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10)生长发育:早产儿生长发育快,体重增长的倍数较足月儿大,1岁时足月儿的体重大致等于出生时的3倍,1 501~2 000 g早产儿1岁时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5.5倍,1 001~1 500 g者可达7倍。由于生长特快,早产儿极易发生低血钙和佝偻病。
11)造血系统:早产儿周围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在出生后不久即迅速下降,胎龄越小,降低越早,逐渐出现贫血。部分早产儿维生素E缺乏,红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易被过氧化为过氧化脂质而损伤红细胞膜,引起溶血。早产儿的白细胞吞噬能力比足月儿弱,血内各种球蛋白值均低。免疫球蛋白量少,胎龄越小,IgG含量越低,IgM及IgA出生时几乎测不出。因此,早产儿易患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且易发展成败血症。
1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与胎龄关系密切,与体重关系相对较小。胎龄越小,各种神经反射,如吞咽、吸吮、觅食、对光、眨眼等反射越弱,肌张力低,四肢呈伸直位。出生后即行神经系统检查,可作为估计胎龄的依据。
3.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对多种药物的代谢率较慢,药物半衰期(血液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延长,易引起药物的蓄积中毒。因此,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给新生儿用药。此外,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亦不完全,可发生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在生后2~3天出现,一般持续1周后消失。足月儿最迟应于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1个月内消退。
(3)乳腺肿大:生后3~5天,男、女新生儿均可出现乳腺肿大,切勿挤压,以免感染。一般生后2~3周内消退。
(4)“马牙”和“螳螂嘴”:新生儿上颚中线和齿龈切缘上常有黄白色小斑点,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于生后数周至数月自行消失。新生儿面颊部有脂肪垫,俗称“螳螂嘴”,对吸乳有利,不应挑割,以免发生感染。
(5)假月经:有些女婴生后5~7天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称假月经。系因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形成类似月经的出血,一般不必处理。
(6)粟粒疹:新生儿生后3周内,可在鼻尖、鼻翼、面颊部长出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系新生儿皮脂腺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所致,多自行消退,一般不必处理。
4.其他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1)新生儿红斑:常在生后1~2天内出现。皮疹呈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斑丘疹,散布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婴儿无不适感。皮疹多在1~2天内迅速消退。
(2)红色尿:生后2~5天的新生儿可以于排尿时啼哭并见尿液染红尿布,这与白细胞分解较多使尿酸盐排泄增加及小便较少有关,持续数天后消失。
(3)汗疱疹:炎热季节,常在前胸、前额等处见针头大小的汗疱疹,又称白痱。因新生儿汗腺功能欠佳所致。肘曲分布较多,数日内消退。
(4)生理性脱发:一些新生儿在生后数周可出现脱发,呈突发或隐袭性。新生儿的头发绵细色淡,多数婴儿数月后复原,有时可持续数年,但最终均能复原。生理性脱发的原因未明。
(5)脐疝:常见于正常新生儿中,一般在脐带残端脱落后脐部渐增大,内容物可以是肠段中大网膜。哭闹时可增大,多数婴儿在1~2岁内能自愈。特大脐疝可由手术处理。这类婴儿应避免剧烈哭闹。
(6)额外牙:在正常新生儿中可出现,常见在乳牙的下门牙的位置上萌出1个或1个以上的易位切牙,该牙松动易落,无釉质。
(7)水肿:生后3~5日,在手、足、小腿、耻骨区及眼窝等处易出现水肿,2~3天后消失,与新生儿水代谢不稳定有关。
(8)鞘膜积液:往往在新生儿终末期发生,以后渐增大,多为单侧性,不伴有腹股沟疝,一般数月后都能自愈。
(9)隐睾:绝大多男性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时已下降,但少数下降延迟或是有部分会停滞在腹股沟内。未下降时应动态观察,如在2岁内不下降需手术治疗。
(10)青记:一些新生儿在背部、臀部常有蓝绿色色斑,此为特殊色素细胞沉着所致,俗称青记或胎生青痣。多数在2~3岁消退,个别7~8岁自然消退。
(11)毛细血管瘤:正常新生儿可发生,或生后1~2月出现。大小如米粒或草莓状,突出皮肤,色鲜红,常分布于头、面、颈、肩、躯干及四肢,呈单发或多发性。在1岁内有增大趋势,1岁后多稳定,如无外来损伤,一般6~7岁可自愈。
(12)橙红斑(斑状血管瘤):为分布于新生儿前额和眼睑上的微血管痣,数月内可消失。
(13)田痣:类似青记,呈暗蓝色成片色斑,多分布于下眼睑、颧部、颞部,有时可波及睑、球结膜、口及鼻黏膜。出生时即存在,也有至青春期才发生,终生不退,极少数可恶变。
(14)Harleguin色变:正常新生儿有时可出现,即当变动体位时,体位上下的肤色变化可交界分明。如婴儿左侧卧位时,上方即右侧肤色呈少血的苍白色,下方即左侧肤色呈多血的鲜红色。当向相反方向侧卧时,肤色又交换过来。这种变色情况是由于新生儿暂时性血管舒缩失调,受重力吸引所致。3周之内,这种变色情况可逐渐消失。
5.先天反射
(1)觅食、吮吸和吞咽反射:当你用乳头或奶嘴轻触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自动把头转向被触的一侧,并张嘴寻找。这种动作就是觅食反射。
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有吮吸反射,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行为。
吸吮的同时,新生儿天生会吞咽,这也是一种反射。吞咽行为可以帮助宝宝清理呼吸道。
(2)握持反射:把手指放在宝宝的手心,看看他的手指会不会自动握住医师的手指。很多新生儿会紧紧攥住别人的手指,甚至你可以这样把他们提起来。这种反射一般在3~5个月消失。当你轻触他的脚底时,你会发现他的脚趾也蜷起来,好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这样的反射将持续1年左右。
(3)拥抱反射:也被称为“惊吓反射”或“莫罗反射”。将新生儿的衣服脱去,用一只手托起新生儿,另一只手托起其头的枕部,然后突然使宝宝的头及颈部稍向后倾,正常的孩子会四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好像在试图寻找可以附着的东西。然后,宝宝会缓缓地收回双臂,握紧拳头,膝盖蜷曲缩向小腹(四肢屈曲回缩)。宝宝身体的两侧应当同时做出同样的反应。早产儿出现不完全的反应。宝宝2个月左右的时候消失。
(4)行走反射(踏步反射):用双手托在新生儿腋下竖直抱起,使他的脚触及结实的表面,他会移动双腿做出走路或跨步动作。如果双腿轻触到硬物,他就会自动抬起一只脚做出向前跨步运动。这种反射会在1个月左右消失,与宝宝学走路没有关系。
(5)爬行反射: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种反射通常在2个月左右消失。
(6)巴彬斯基反射: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
趾会缓缓地上翘,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该反射在6~18个月逐渐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现。此反射是因中枢神经通路(锥体束及大脑皮层)还不成熟而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