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脉留置导管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二)外周动脉留置导管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1.置管前的评估

置管前需评估患儿血液循环情况,如果患儿体温不升,循环情况差,则需给患儿足够的保暖,待体温回升、循环情况改善后再予留置;若患儿休克、酸中毒、循环情况差,需给予扩容、纠酸、多巴胺改善循环后再进行动脉留置,否则易导致动脉周围的微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坏死,而且一次性穿刺成功的难度较大。研究发现,对于唐氏综合征患儿动脉置管尤为困难,可能与其血管发育不正常有关。故对于这样的患儿应该由穿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因为反复穿刺会导致患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

2.留置部位的选择

留置部位选择动脉置管最常见的部位是桡动脉。因为手掌部位的侧支循环比较丰富,而且桡动脉的位置比较表浅。研究证明,桡动脉置管发生并发症(堵塞、缺血坏死、肢端发绀等)的危险性比较小。桡动脉或胫后动脉导管留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部位。肱动脉和腋动脉都缺乏侧支,故通常不采用。危重患儿因循环差导致穿刺困难,可以先穿刺肱动脉或腋动脉作为紧急抢救措施,患儿病情平稳后应尽快拔除。足背动脉穿刺困难,但也可以选择。

3.穿刺时动作轻柔

由于新生儿皮下组织较薄,血管细,在穿刺时动作要轻、慢,避免损伤动脉致皮下出血。进针角度要适宜,争取一次穿刺成功,减少穿刺次数。

4.抽取血气分析标本

有创监护中在置管处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气分析等检测时,准备好无菌纱布,用安尔碘浸湿,消毒三通,调节三通开关使测压通路关闭,先用干燥注射器抽血1~2 ml,再用肝素化的注射器缓慢抽取血标本,若太快会导致血管塌陷,局部缺血,同时注意避免空气进入注射器影响血气分析结果。每次采集完血标本后将开始抽出的1~2 ml血液缓慢地回注到患儿体内,防止医源性失血,再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以防堵管。如导管内有回血时,应彻底冲净,直至导管内无残留血迹,再打开测压通路,将有创监护仪调试归零,定标后可继续测压。血液是很好的培养基,如果导管内有血液未冲干净会增加患儿感染的机会。

5.动脉置管穿刺后护理

动脉置管成功后,用肝素稀释液(1 ml=1 U)0.5~1 ml/h 24小时维持,原则是每天进入患者体内的肝素总量不超过20 U/kg。所用装置均为一次性物品。三通接头用无菌纱布包好,肝素稀释液每天更换,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置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若发现穿刺处有渗血、渗液、发红、脱管等异常时应及时拔出导管。每天更换三通,如发现三通内有血液未冲干净,应及时更换三通。患儿病情稳定后,尽早拔除导管。

6.加强观察,妥善固定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酒精棉片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后再用3M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平整粘贴,勿使空气滞留于皮肤与敷贴之间。动脉置管留置期间加强患者穿刺侧肢体的颜色、肤温,对动脉留置患者可给予穿刺肢体的湿热敷,一旦发现患者的穿刺侧肢体颜色有发白、发紫、肤温低的现象应立即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