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常规

(二)护理常规

1.新生儿护理常规

(1)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娩出后一切操作均应在保暖条件下进行。在新生儿开始呼吸前应迅速清除口、鼻部的黏液及羊水,以免引起吸入性肺炎。保持新生儿舒适体位,如仰卧时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经常检查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分泌物,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腔或按压其胸部。

(2)维持体温稳定:

1)保暖: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擦干身体,用温暖的毛巾包裹,以减少辐射、对流及蒸发散热,并应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保暖措施使新生儿处于“适中温度”。保暖方法有戴帽、母体胸前怀抱、母亲“袋鼠式”怀抱,应用热水袋、婴儿暖箱和远红外辐射床等。此外,接触新生儿的手、仪器、物品等均应保持温暖。

2)新生儿室条件:新生儿室应安置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朝南区域。室内最好备有空调和净化设备,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每张床最好拥有3 m2的空间,床间距1 m以上。

(3)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各类医疗器械定期消毒,每季度对工作人员做一次咽拭子培养,对患病或带菌者暂调离新生儿室。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一般在新生儿分娩后应立即结扎脐带,消毒处理好残端。脐带脱落前应注意脐部有无渗血,保持脐部不被污染。脐带脱落后应注意脐窝有无分泌物及肉芽,有分泌物者先用3%的过氧化氢(双氧水)棉签擦拭,再用0.2%~0.5%的碘伏棉签擦拭,并保持干燥。有肉芽组织可用硝酸银烧灼局部。

3)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检查脐带及全身皮肤完整性。每次大小便后用温水清洗会阴及臀部,以防尿布性皮炎。衣服宽大质软,不用纽扣。

(4)合理喂养:

1)喂养:正常足月儿提倡早哺乳,一般生后半小时内即可让母亲怀抱新生儿使其吸吮,以促进乳汁分泌,并可防止低血糖。鼓励按需哺乳,如无消化道畸形,吸吮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乳。人工喂养者奶具专用并严格消毒,乳汁流速以连续滴入为宜。乳量以喂乳后安静、不吐、无腹胀和理想的体重增长(15~30 g/d,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除外)为标准。

2)监测体重:定时、定称测量。每次测量前均需要调节磅秤零点,确保测得体重的精确度,为了解营养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5)确保安全避免让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如高台空面,可能触及的热源、电源及尖锐物品等。照顾者指甲要短而钝。

(6)健康教育

1)促进母婴感情建立:提倡母婴同室和母乳喂养。在母婴情况允许下,应尽早将新生儿安放在母亲身旁,进行皮肤接触,鼓励提早吸吮,促进感情交流,利于新生儿身心发育。

2)宣传有关育儿保健知识:与家长沟通时,介绍喂养、保暖、皮肤护理、预防接种、添加辅食的原则等知识。

2.早产儿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要点护理,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轻柔。

(2)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早产儿室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进早产儿室穿隔离衣,戴口罩,护理每个患儿前后要洗手。

(3)保持室温在22~24℃为宜,相对湿度55%~65%,晨间护理时室温提高到27~28℃,如患儿体重<2 000 g或体温低于36℃,应放入暖箱或远红外辐射热保暖床。暖箱温度按照日龄及不同体重的中性环境温度调节,暖箱湿度55%~65%。检查操作集中进行,减少受寒机会。

(4)早产儿生后无呕吐者,应尽早哺喂。无母乳喂养条件时,可选择质地柔软的小孔奶头喂养母乳化奶粉,3小时喂1次。并详细记录出入量。

(5)喂乳方法:按早产儿具体情况而定。

1)直接哺喂母乳:出生体重较大、已有吮吸能力的可试用此法。

2)奶瓶喂养:也只能用于体重较大的并已有吮吸力的早产儿。用小号奶瓶,乳汁不易转冷。橡皮乳头要软,开孔1~2个,大小以倒置时乳汁适能滴出为度。流乳过快,来不及吞咽,易致窒息;流奶过慢,吮吸费力,易使疲倦而拒食。

3)胃管喂养:适用于吮吸吞咽能力不全、体重较低的早产儿。插管时不宜过急,先用镊子将胃管插入1~2 cm后,再插入1~2 cm。一般通过上鼻甲后即无多大阻力,插好后检查咽喉是否见该管直线往下;再将体外端管口置入温开水中查看有无气泡,该气泡是否与呼吸有关;若无关,再试注2 ml温开水入管内。用上述三步即可检查鼻胃管是否插入胃中。胃管体外段末端引至暖箱外面套接于20或30 ml注射器外管,挂于奶架上,即可灌乳。胃管内空气向上排除后,乳液便可自动渐渐流入。每次流奶完毕,再倒2~3 ml温开水,冲洗管腔。

(6)加强皮肤护理,体重1 000~1 500 g的患儿,每日擦油浴1次,体重2 000 g以上者可水浴。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

(7)早产儿缺氧时,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以0.5~1 L/min为宜。如喂乳时发绀,可于喂乳前后给予氧气吸入15 L/min。

(8)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断脐带后,应保持安静4 h,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每2~3 h更换体位1次,随时注意有无呕吐,以防窒息。

(9)经常巡视,注意患儿面色、反应能力、体温、呼吸、心率、哭声,皮肤有无发绀、黄疸、出血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10)出院时向家长介绍喂养患儿方法及预防感染等知识。

1)筛查(neonatal screening):一般是在婴儿出生后3天采取足跟血的纸片方法进行。用快速、敏感的实验室方法对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先天性内分泌异常及某些危害严重的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其目的是对患病的新生儿在临床症状尚未表现之前或表现轻微时给予筛查,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机体组织器官发生不可逆的损伤。避免患儿发生智力低下、严重的疾病或死亡。护士应了解疾病筛查的相关项目,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苯丙酮尿症和半乳糖血症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2)袋鼠疗法——照料早产儿的方法:所谓“袋鼠疗法”,也称“母婴肌肤相亲法”,妈妈用兜布包裹住只穿尿裤、戴帽子的宝宝并兜抱在胸前,让其与妈妈的胸膛紧密依靠,这种皮肤之间的接触能够保证宝宝身体温暖,还能让宝宝始终看到妈妈的表情,便于亲子交流。这种方法能像早产儿保育箱一样,提高母乳喂养效率,降低感染程度。

袋鼠疗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宝宝继续听到妈妈的心跳声。专家表示,这就跟在母体内一样,母亲的身体可以给婴儿温暖,可以为婴儿喂奶,提供他(她)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并对婴儿不断进行生命刺激,增加了母子间的交流。此外,早产儿的心跳和体温能够保持平衡,因母体温度比暖箱温度变化小;母婴皮肤的接近有助于哺乳期的延长;由于同母亲的接近,减少哭闹次数,有助于婴儿体重的增加;而且经济实惠,减少开支。此外,临床研究表明,对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后,降低早产儿的夭折率,可以增加早产儿提早出院的可能性。

3.亚低温护理常规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1)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及哌替啶10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到500 ml,用微量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2)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 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4)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①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②保持呼吸道或人工气道的通畅。冬眠合剂中的异丙嗪具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有梗阻现象,应及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保持其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维持患者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的正常排出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避免痰栓形成引起缺氧,合并肺部感染。

3)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末梢血运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患者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有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4)体温监测及护理: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4~35℃,头部重点降温的患者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若患者的温度超过36℃,说明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若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5)物理降温的实施: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一般采用冰袋、冰毯,应在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开始进行,否则在降温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寒战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降温速度应以(1~1.5)℃/h为宜,3~4 h即可达到治疗温度。在进行物理降温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患者被冻伤。

6)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异丙嗪和哌替啶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患者最好取平卧位,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或剧烈搬动患者,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而导致直立性低血压。

7)复温时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对于体温不能自行恢复者,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8)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的护理,勤翻身、拍背,行局部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以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的发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