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关心的问题
1.新生儿需喝水吗
喝水看似是件“小事儿”,搞错也能出大事儿!经常有妈妈对小宝宝喝水的事儿抱有疑问:小婴儿需要额外喝水吗?喝多少,怎么喝?
小宝宝出生了,赶来照顾孙辈的奶奶、姥姥,怕宝贝缺水,不时地用奶瓶、小勺给宝宝喂水。可喜的是,小宝宝对喂给的各种东西都不挑剔,咕嘟嘟地把这些水啊奶啊都给喝下去了。奶奶们看了,认为是自己的“经验”很好用。对于小婴儿不需要喝水的理论,老人们更是根本不认同。“小孩子怎么能不喝水呢?现在不养成喝水的好习惯,以后会不爱喝水的!”
小婴儿幼嫩的肾脏在早期排泄功能并不完善,如果给宝宝喂水,过多的水分会加重肾脏、肠胃负担。另外,新生宝宝的胃容量很小,虽然喂进去的水很快会从胃中排空,但仍旧会影响食欲。缺少吮吸的话,妈妈乳量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这样,会间接影响到以后宝宝的口粮问题。
小宝宝不喝水,不会渴吗?相信宝宝,他真的知道渴不渴、饿不饿。母乳中含水量超过80%,绝大多数婴儿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因此,如果是纯母乳,宝宝除了喝乳汁,不需要喂其他东西,如果饿了或者渴了,自然会找要乳汁吃。如果他不渴不饿,只想含着乳头,便不会认真吸吮。就算他是有别的原因哭闹,妈妈温暖的乳房也是最好的安慰。所以,对于小宝宝喝水问题,宝妈们不必再纠结了,顺应自然、坚持科学,养育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
2.给小婴儿乱喂食物可能带来的麻烦
对于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来说,他唯一需要的食物就是母乳,并不需要额外补充任何物质。出于好心喂给他的葡萄糖水、中药水、盐水等,多数对宝宝有害而无益。
用奶瓶喂哺可能造成乳头混淆。宝宝存在吸吮需求,但是,如果在吸吮母亲乳头之前先给他吸吮了奶瓶,或者频繁使用奶瓶,很可能出现不会吸吮母乳或不愿吸吮母乳的现象。宝宝只认奶瓶,不肯吸吮乳头,很容易导致母乳喂养失败。
味觉不敏感,他对味道的感受,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敏感。很多宝宝的情况是不管喂他什么,都会爽快地吃下去。因为小婴儿不会表达,多数能全盘接受大人的做法,有不良后果我们大人也很难察觉到。很多时候,因为喂了一些东西造成小宝的不适,我们并不能在短期内判断出来。
宝宝不适难受又不会表达,被喂了一些东西之后,小宝宝很可能会腹胀、不适,因此会哭闹还有可能会吐出来。多数刚出生的小婴儿爱睡觉,出现不舒服,并不是在被喂过东西后就马上表面出来。从表面看,绝大多数小宝宝还是好好的。可是,身体里面的问题,如大脑、肝、肾、心等重要脏器以及内分泌等系统的损害往往是非常隐蔽的。所以,以后宝宝出现什么健康问题,照顾者们也很少会怀疑到是由于当初乱喂东西。
3.科学育儿
刚出生的小宝宝并不缺少水分和营养,新生儿自带水分和营养。出生前宝宝是泡在羊水里面的,出生后身体、皮肤特别是肺里面还有许多水分。他的棕色脂肪和从妈妈体内带来的营养足够度过刚出生的前几天。在出生后3~7天内,吸吮需求或寻求安慰等比要求进乳的可能性大一些。
所以,即使在宝宝刚生出来,妈妈乳量不多时,也不需要额外给宝宝再补充水分和配方乳。
4.什么情况下不宜给新生儿洗澡
新生儿抵抗力低,当患某些疾病时,则不宜洗澡。
(1)新生儿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时,最好别给新生儿洗澡。但有时病情较轻、精神状况及食欲均良好,也可适时地洗一次澡,但动作一定要轻快,以防受凉而加重病情。
(2)皮肤烫伤而水泡破溃、皮肤脓疱疮及全身湿疹等皮肤损害时,应避免洗澡。
(3)肺炎、缺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时,更应避免洗澡,以防洗澡过程中发生缺氧等而导致生命危险。
5.新生儿不宜洗澡时怎么办
如新生儿因病暂不宜洗澡,为了让新生儿身体干净舒适,可用柔软的温湿毛巾或海绵擦身。但由于新生儿病期需要更多的休息,所以擦浴时动作一定要轻,从上到下,从前到后逐渐地擦干净。如某处皮肤较脏,不易擦干净,可蘸婴儿专用肥皂水或婴儿油擦净皮肤,而后再用温湿毛巾把肥皂水或婴儿油擦干净,以防皮肤受到刺激而发红、糜烂。
6.新生儿脐部护理
(1)保持脐部清洁,是为了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发生。
(2)评估:查看脐带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异常气味。
(3)操作要点:
①观察脐带有无特殊气味及脓性分泌物发现异常,给予处理。
②暴露脐部,用消毒剂环形消毒脐带根部。
③一般情况不宜包裹,保持干燥使其易于脱落。
④脐带未脱落前勿强行剥落,结扎线如有脱落应重新结扎。
⑤脐带应每日护理1~2次,如有渗血、渗液或沐浴后给予及时处理,直至脱落。
7.新生儿视觉、听觉和嗅觉
视觉:近视眼,范围很有限,只能看清20~25 cm远的东西,视野只有成人的1/3,对光反射敏感,明亮光线时会眨眼。
听觉: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听到了声音。若有突然的声响发生,闭眼的宝宝会立即睁眼或眨眼,特别喜欢轻松、柔和、愉快的声音。
嗅觉:嗅觉系统已发育成熟,对剧烈的气味反映强烈,很喜欢妈妈身体的味道。
味觉:能分辨出甜酸苦辣的味道,对酸味或过苦过咸的味道表现出很痛苦,比较喜欢奶味和甜味。
8.正常新生儿一天的睡眠时间多长
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神经活动过程弱,外界刺激对他来说都是过强的。因此,新生儿非常容易疲劳,致使皮层兴奋性更加低下而进入睡眠状态。在新生儿期,除了进乳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睡眠中,随着大脑皮层的发育,小儿睡眠的时间会逐渐缩短。所以,新生儿一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在18~20小时。整个新生儿期睡眠时间不一样: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长一些,每天可达20小时;晚期新生儿睡眠时间有所减少,每天在16~18小时。随着日龄增加,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早期新生儿睡眠时间大多不分昼夜,而晚期新生儿如果妈妈有意在后半夜推迟喂乳,一次睡眠时间可延长到五六个小时。但新生儿糖源储备少,延长喂乳间隔容易导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儿期,喂乳间隔最好不要超过4小时。
9.关于体温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层薄,皮下血管丰富,保温能力比较差,容易散热。当吃乳不足、外界温度偏低或有疾病时,即可表现为体温不升。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合并窒息的新生儿,以及有其他异常的高危新生儿,更容易出现体温不升,测体温常在35℃以下,称为低体温(正常腋下体温36~37℃,肛温36.2~37.8℃)。因此,炎热季节新生儿的卧室应注意通风,并供给足够的水分,冬天要为新生儿保温,以防冻伤及硬肿症的发生。
10.体温升高原因
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很多,但常见于以下几方面。
(1)环境温度过高而致的发热,如热水袋、空调而致室温过高。
(2)脱水热:在炎热的夏天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大汗、进乳少等因素而发生脱水,随之出现体温升高,38~40℃不等,但新生儿一般情况好,精神反应正常,给予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发热很少超过一天以上,称为“脱水热”。这种发热只须补充足够的液体即可,不须采取其他特殊处理。
(3)感染性疾病。
11.怎么知道宝宝吃饱了
有些妈妈不知道宝宝的进乳量,总怕宝宝吃不饱。仔细观察:你的宝宝是否会自动吐出奶头?每天是否换6~8次很湿的尿片以及排大便2~5次?他的体重每星期是否增加100~200 g?他的肤色是否健康,皮肤和肌肉是否有弹性?如果一切正常,那就说明宝宝吃得很好。
12.新生儿胃容量
一天新生儿:5~7 ml(相当于一个玻璃球大小)。
三天新生儿:22~30 ml(一个大号玻璃球)。
七天新生儿:44~59 ml(乒乓球大小)。
13.婴儿打嗝
对于婴儿而言,打嗝是常见的,新生儿尤其多见。为什么会打嗝呢?这得从膈肌的功能说起。在人体胸腔与腹腔之间,有一层分隔胸、腹腔的很薄的肌肉,称为膈肌。膈肌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膈肌收缩时,胸腔扩大,产生吸气;膈肌松弛时,胸腔缩小,引起呼气。婴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神经发育不完善,控制膈肌运动的植物神经活动功能容易受到外因影响。遇到冷空气吸入、进食太快等现象,膈肌容易突发收缩,迅速吸气,使声带收紧,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嗝”声。随着婴儿的成长,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打嗝现象自然会减少。婴儿打嗝时,可给他喂些温开水,或竖着抱起轻拍背部,打嗝就会止住。喂乳时,避免空气吸入,喂乳后竖抱婴儿轻拍其背部,让其胃内空气排出,可预防打嗝。
14.新生儿溢乳
新生儿溢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新生儿的胃处于水平位置,即胃入口的贲门与胃出口的幽门几乎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不是像成人的胃呈斜立状。而且,新生儿胃的容量较小,贲门肌肉发育不充分,关闭不严,因此易引起胃内乳汁倒流。喂乳以后换尿布、哭闹或多动时,特别容易溢乳。还有一种情况,即用奶瓶喂乳时,乳汁未充盈乳头,使空气大量吞入,造成胃体过度膨胀,也会引起溢乳。为了预防溢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母乳喂养时,妈妈应尽量采用坐着喂乳的方式,防止婴儿吸入大量的空气。喂乳时如乳流太急,可用手轻按乳头或把乳头从婴儿嘴中拉出,流掉一些乳再喂。用奶瓶人工喂养时,也应尽量采用半卧位,让奶粉充盈人工乳头,如宝宝吸吮过急时,将乳头从宝宝口中拔出,以防吸入过多的空气。
(2)喂奶后轻轻抱起婴儿,让其头靠在母亲肩上,用手轻轻拍打其背部稍偏左的位置,2~3分钟,听到打嗝声后,再放到床上。喂乳后,刚睡下时宜采取右侧卧位,使胃的贲门朝上,一般乳汁30分钟后进入肠道,就可以平卧了。
(3)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不良等,可引起吐奶。这种吐奶量多,有时像喷出来一样,吐乳前常有不适、哭闹等现象,可伴有其他症状,应仔细观察,加以鉴别。
15.大便、小便观察
大小便是衡量新生儿是否吃饱的重要标准。
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0~12小时内开始排墨绿色胎便。有的新生儿在娩出过程中即排便。起初两天大便呈墨绿色、黑棕色,称为胎便;吃母乳后大便呈棕黄混杂的颜色;3~4天转为金黄色软便,呈糊状,不成形,每天多次。若生后24小时一直未排便,且伴有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黏液或羊水,应考虑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应当及早看医师,检查是不是有先天性畸形或胎便黏稠。母乳喂养儿的大便为金黄色,糊状,每日排便2~5次。牛乳喂养儿的大便为淡黄色,呈均匀硬膏状,每日排便1~2次。
新生儿出生时膀胱中已有少许尿液。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排尿,少数延迟至第二天才排尿。如生后24小时不排尿,应引起注意;如生后48小时仍不排尿,应查找原因。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几天由于摄入水分较少,而新生儿本身所需水分较多,所以,一开始尿量及排尿次数均较少,大约一周后尿量明显增多,满月前尿量增至250~450 ml/d。
16.新生儿突然憋气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出生后2~20天内常出现突然憋气现象,特别是早产儿或足月小样儿。主要表现为突然呼吸停止,面部发紫,四肢软弱无力。如憋气时间超过15~30秒,医学上称之为“呼吸暂停”。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儿大脑发育不成熟,当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时,就可发生憋气现象。由于憋气时肺内血氧交换停止,而导致体内缺氧,如缺氧时间过长,就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所以,一旦发现这种现象,如无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家长应立即采取人工辅助呼吸(将手放于小儿背部,然后按每分钟40次左右的频率轻托、轻放小儿)或拍打小儿足底,以刺激呼吸,并注意保持室温在26~28℃。如经过上述处理仍无好转或频繁出现憋气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17.怎样给新生儿喂药
由于新生儿对药味的反应轻微,所以给新生儿喂药较大小孩相对容易,尽管这样,也应十分慎重对待。首先用手固定新生儿的头和手,不让其过度活动,然后用小勺将药液放在舌根部,让其自然咽下,切勿捏鼻灌药,以防药物吸入气管而发生呛咳、窒息。
喂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药液过浓、过苦,可在药液中加适量白糖,以增加口感;不可将药物与乳汁搅拌后同时喂服,因乳汁中的蛋白质可使许多药物的药效降低;喂药后要注意观察小儿10分钟左右,以防因药物刺激胃部而发生呕吐;一定要按医嘱给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和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