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PICC因其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具有较长的留置时间等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但患儿因置管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也会增加,导管相关血行感染是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因此,应建立由专人组成的PICC小组并对导管进行严格管理。PICC专职护士小组集中管理可以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下降。具体管理相关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注意保持医护人员手部卫生
护理人员在执行PICC置管、更换敷贴、更换输液管、给药及检查穿刺点、评估PICC导管时均需严格进行清洁手部皮肤,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手卫生。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含酒精手部消毒剂多数情况下适用,但消毒皂和流动水对清除体液及血液污染仍然是最有效的方法。指甲的清洁也是手部卫生的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应保持指甲短而整洁,不染指甲油,防止指甲残留过多细菌。操作时,不得佩戴手表、首饰、戒指等任何饰品。
2.采用最有效防护措施
在执行PICC穿刺时应用最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微生物侵入。包括执行穿刺的人员应戴帽子、口罩,帽子要遮盖全部头发,口罩应遮盖住口鼻,穿无菌隔离衣,带无菌手套。穿刺时,建立最大化的无菌区域。
3.应用有效消毒剂
有研究显示氯己定葡萄糖酯比其他消毒剂的效果好,其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效,其消毒速度快,效果稳定,但新生儿慎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推荐碘酊、碘伏、75%酒精可作为氯己定替代品适用。消毒时应采用自穿刺点向外环形消毒的方法,消毒剂自然待干后在进行穿刺。
4.PICC小组置管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由PICC小组成员置管,置管时应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规范洗手,严格消毒需要置管的整个肢体。置管时首选双上肢肘部贵要静脉,其次为头静脉、腋静脉等,置管后第二天更换敷贴。
5.严格无菌操作
更换输液管时应建立最大化无菌区域,规范洗手,严格消毒,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从PICC导管中采血。
6.评估污染情况
每天对PICC置管部位及敷贴进行检查,评估PICC置管穿刺点有无红、肿、热、痛、渗血、渗液等表现,评估敷料有无卷边、污染,如有异常及时予以更换敷料。敷料尽量选用3M特粘敷贴,如敷贴无异常时不需要常规更换敷贴。
7.评估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每天评估患儿是否需要继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应尽可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每天评估是否有保留置管的需要。结束TPN治疗后及时拔管,一旦有临床感染症状或实验室的感染依据,即使明确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流感染,也应尽早拔管,避免细菌定植于血管上,影响治疗效果。
8.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教育
护理人员教育对于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开办具有穿刺技术及感染控制的培训课程可以使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下降28%。教育应动态、持续,不断将最新的操作指南及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新理念、新产品介绍给临床护士。
9.充分发挥质量控制组的作用
质控组应由临床护理专家组成,严抓PICC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强化环节质量控制,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预防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以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