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儿科疾病的母乳喂养
1.溢乳和吐乳
溢乳:是指喂哺后随即有1~2口乳汁反流入口中从嘴边溢出,也有时是因为母亲在喂哺后不久给婴儿变换体位,如换尿布而引起溢奶。一般情况下,这不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随着月龄的增长,溢乳会自然消失。喂哺后应将婴儿轻轻抱起,头靠在母亲肩上,轻拍婴儿背部,使胃内空气得以排出;或竖直抱起10~20分钟,再放到床上,头部略抬高及向右侧卧位。
吐乳: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常见的现象。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头几个月都要吐几次乳。吐乳不同于溢乳,是消化道和其他有关脏器受到某些异常刺激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动作。呕吐时乳汁多是喷射性从口中甚至鼻子里涌出的。
新生儿或小婴儿呕吐与其消化解剖、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新生儿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发育差、较松弛,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较紧张,形成出口紧、入口松的情况,乳汁容易反流引起呕吐。一旦遇到喂养和护理不当,如喂哺次数过多,喂乳量过大,乳母乳头过大、凹陷,或用奶瓶喂乳时橡胶乳头孔眼过大致使婴儿吸奶过急,或者喂哺后让婴儿平卧或过多、过早地翻动婴儿,都容易引起婴儿吐乳。这种吐乳在改进喂养和护理方法后即可防止。
此外,一些疾病也可以引起婴儿吐乳,如食管和胃肠道的先天畸形、肠梗阻等。新生儿患感染性疾病时也会出现吐乳,这些疾病引起的吐乳常较剧烈和频繁,而且不是一两天能恢复的,会伴随有其他症状。所以遇到新生儿吐乳时,要仔细观察每天的吐奶次数、大小便情况,有没有腹胀、发热或精神不好等症状。当婴儿吐乳且伴有其他症状,或每天吐乳次数在2~3次及以上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鹅口疮
新生儿或婴儿期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所有人的体内都有这种菌,它是消化系统内正常存在的,通常细菌会处在静止状态。但是它偶尔有机会生长、扩散,就会引起感染。感染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外源性主要经产道感染及乳具污染所致。另外,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激素、机械通气等也可使菌群失调,引起鹅口疮。
患鹅口疮的婴儿常因口腔疼痛影响吸吮,因此不愿进乳、体重不增,也有的可能不受影响。对这些婴儿首先要进行治疗,常使用制霉菌素粉5万单位与甘油10 ml混合配置成制霉菌素甘油,每次用棉签蘸取少许涂在口腔黏膜上,一日数次,局部用药可在两次喂哺间隔期间进行,同时要继续母乳喂养。如婴儿口腔或母亲乳头疼痛,也可将奶挤出来,再用勺喂。平时禁用纱布等擦拭婴儿口腔黏膜,母亲每次喂哺前要洗净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