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查房
1.什么是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答:是小肠的急性炎症,发病急骤,因有广泛性出血,又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或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以呕吐、腹泻、腹胀、便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休克、肠麻痹等中毒症状和肠穿孔等并发症状。在2周内新生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见,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另外,4~10岁的儿童亦可见。
2.引起患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原因是什么?
答: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为多种有害因素造成的综合损害所致。本病例为生后1周内的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完善、肠蠕动弱、胃酸量少,胃内容物易滞留,增加肠道内致病菌菌落发展的危险性;肠道乳糖酶活性不高,在小肠内未消化的乳糖过多,可引起细菌发酵产物增多;加之患儿机体抵抗力低,易出现肠道感染,导致黏膜发生炎症、坏死或出血。
说明: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肠壁缺氧缺血:可促使不成熟的小肠黏膜受损而发生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2)饮食因素:奶粉配制过浓,或肠腔内的高渗液,使大量液体从肠壁血管转入肠腔,肠壁黏膜受损。早产儿每日增加奶量过快过多,可加剧乳糖和蛋白质吸收不良,奶量过多使肠腔内压升高,导致肠黏膜血流灌注减少而受损。
(3)感染及炎症:现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感染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杆菌有关,B毒素可致肠道组织坏死,产生坏疽性肠炎。另外,血浆中的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增高等可引起局部肠壁缺血。
(4)免疫功能低下:早产儿、低体重儿IgA缺乏,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肠蠕动弱、胃酸量少,胃内容物易滞留,增加肠道内致病菌菌落发展的危险性;肠道乳糖酶活性不高,在小肠内未消化的乳糖过多,可引起细菌发酵产物增多。肠腔内的发酵产物、细菌抗原等进一步在结肠黏膜产生局部性炎症效应。
(5)胰蛋白酶活性低下:长期营养不良,常食甘薯、玉米等含胰蛋白酶抑制物的食物,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另外,蛔虫能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均可使肠内胰蛋白酶水平降低,不能破坏C型产气夹膜杆菌B毒素而引起发病,因此,可以解释农村贫困地区高发的原因。
3.该患儿为34周的早产儿,出生第六天起出现进乳减少,有恶心呕吐,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患儿可能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作为护士需要配合医师做哪些相关的检查?
答:可以插胃管了解胃内情况,胃内抽出10 ml黄绿色物质及10 ml空气,急查尿、粪常规提示粪红细胞0~2个/HP,隐血(+),提示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还可以通过腹部X线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4.对该患儿还需要观察哪些临床表现?
答:还要观察是否有:(1)全身中毒表现,如体温不稳、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代谢性酸中毒和心动过缓等。(2)胃肠道表现,胃潴留、呕吐、肉眼血便、腹胀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5.如果婴幼儿患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受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1)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2)腹泻便血: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即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日出血量可达数百毫升。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日,长者可达1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3)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4)全身症状: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无力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日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5)腹部体征:有时可有腹部饱胀,可见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6.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除了粪便检查,还应该做哪些检查?
答: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或变浅,在部分病例尚可见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可出现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7.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好发部位在哪?
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好发部位为回肠远端及近端升结肠。
8.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如何治疗?
答:(1)禁食:疑似者3日,确诊者7~10日,重症者14日或更长,过早经口进食可使症状复发。
(2)胃肠减压:腹胀明显应及时行胃肠减压。
(3)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细菌不明时可用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如为厌氧菌首选甲硝唑;疗程为疑似者3日,确诊者7~10日,重症者14日或更长。
(4)支持治疗:静脉营养维持能量及水电解质平衡,如出现休克、DIC,给予相应治疗,大多数新生儿可以渡过危险阶段。另外,当患儿有明显腹膜炎时可考虑手术,有肠穿孔时应立即手术。
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恢复喂养要点是什么?
答:当患儿腹胀消失、大便隐血转阴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恢复喂养从水开始,开始只喂开水或5%葡萄糖水,喂2~3次后,如无呕吐或腹胀,再喂乳汁,以母乳为佳,若喂早产儿配方奶,从1∶1浓度开始,初喂3~5 ml,以后每次递增2 ml,逐渐增加浓度及奶量,在调整饮食期间继续观察腹胀及大便情况。
10.护理上应该做些什么?
答:(1)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需要立即禁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性环节。
(2)吸氧患儿胃肠道常因缺血缺氧而坏死。为改善肠道缺氧状态,应立即予以吸氧。
(3)抗休克:急性期要立即配血,做好输血准备,出血量多者需输新鲜血,防止继续出血,补充血容量;禁食期间应输注脂肪乳、血浆、小儿氨基酸,必要时予小剂量激素,以增加机体的应激能力和抵抗力。液体量一般为100~150 ml/kg,严格控制滴数,用输液泵。避免肺水肿的发生。
(4)禁食期间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以及消化道症状的变化,如呕吐和大便的量、色、次数等。腹胀明显者应胃肠减压,观察并记录引流量,并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清洁口、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头部抬高偏一侧位,以防窒息。勤翻身、勤拍背,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温水清洗臀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室温应在18~22℃,房间每日紫外线消毒照射2次。
(5)恢复期护理:轻者禁食5日,重者7~10日,大便隐血阴性3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开始喂养,最好以母乳喂养。如插胃管鼻饲者,每次喂乳前从胃管中试抽有无潴留,观察潴留液的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管床医师。在护理过程中,如发现患儿腹胀、呕吐应再禁食,至症状消失后开始喂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