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一)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感染预防和管理

外周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新生儿病房的静脉输液使用率非常高。静脉留置针的重复穿刺率低,利于临床间歇静脉用药、紧急抢救用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但由于新生儿自身特点及操作者的原因等,容易引起局部皮肤感染、导管堵塞、液体外渗等一系列并发症。其中,皮肤感染的发生原因与穿刺部位、无菌技术、留置时间、药物性质和量、穿刺技术以及新生儿自身特点等因素有关。

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因关节部位活动频繁,留置针在血管内易造成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下肢静脉瓣膜较多,血流缓慢,易导致局部皮肤感染发生。所以一般选择上肢静脉、走向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尽量避免使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伤口、感染处及下肢静脉穿刺。必要时在下肢进行留置针输液,应抬高下肢20°~30°。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

2.规范操作流程

(1)规范化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面积要超过敷贴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

(2)穿刺前消毒: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伏或2%碘酊常规消毒两遍,待干后进行穿刺置针,置针成功后,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干燥后采用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敷贴自然下垂,将穿刺点置于敷贴的中央,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此处的敷贴,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减少皮肤与敷贴间的缝隙。

(3)首次穿刺失败后的留置针勿再使用,穿刺后套管脱出的部分勿再送入血管。

3.操作后严格做好管道护理

每班加强巡视,做好留置针部位的固定,针眼处有血液流出应及时更换敷贴,若更换后仍有渗血,应拔出留置针重新更换穿刺部位。无异常情况,敷贴可不再更换;做好床头交接班,发现穿刺部位有发红、渗漏、分泌物(呕吐物、大便、尿液)污染也应及时拔出重新穿刺。

4.输液观察

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直血管,减慢输液速度,减少高渗液体的连续输注,加强观察。掌握好留置时间,建议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9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