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简介
《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这本书是由.杨辰著创作的,《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一个工人新村的变迁史》共有116章节
1
“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总序
于海 上海研究是国际显学,但从来是上海历史研究一枝独秀,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品质的佳作不断面世,不乏后来被尊为经典的作品。题材广泛,无所不包,如族群(《上海...
2
插图与表格列表
图1-1 肇嘉浜边的棚户28 图1-2 杨树浦路裕丰工房(1930年代)28 图1-3 愚园路渔光村工房(1936年)29 图1-4 中山路平民村29 图1-5...
3
目录
目 录 “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总序 插图与表格列表 引言 社会变革中的上海工人新村 关于“工人新村” 相关文献 上海当代史 毛泽东时代的上海工人群体 城...
4
引言
提起“工人新村”,上海市民不会陌生。这些建于20世纪50―90年代市区边缘、近郊或远郊,服务于国有企业职工,由3~6层砖混结构住宅构成的行列式小区,是今天上海最...
5
社会变革中的上海工人新村
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中心,也是国民政府的政治、经济基地。1949年以后,这座曾经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开始了它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政府意识...
6
关于“工人新村”
本书中的“工人新村”指1949―1978年由政府出资,按照统一投资、统一建造、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的原则,为工人群体建造的公共住宅。这里的“工人”特指1949年以...
7
相关文献
工人新村是1949―1978年期间上海(以及中国其他一些工业城市)最主要的公房类型,但国内对于工人新村的研究却并不多见。[7]第一次较为集中的学术讨论出现在城市...
8
上海当代史
法国历史学家白吉尔[11]对1949―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进行了梳理,她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造:革命的制度化(1949―19...
9
毛泽东时代的上海工人群体
工人新村研究既要关注新村,也要关注工人,特别是单位内部的权力关系、行为规范与新村生活之间的关联。霍夫曼(C.Hoあmann)描述了1949年以后中国工人群体在就...
10
城市空间和住房政策
工人新村研究涉及的第三个领域是关于城市空间与住房政策。这里引述华揽洪在其著作《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8》中的观点。作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
11
1990年代末以来上海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与旧城改造
新的社会变革—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与旧城改造—对1990年代以后的上海工人新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引出了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文献。首先是国有企业改革。为了焕发企业活力...
12
问题意识
对上海当代史、工人群体、住房政策以及1990年代末以来城市转型的文献进行综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工人新村发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此为基础,本书将继续探讨几个重要问题...
13
研究方法
...
14
社区研究
工人新村是一种社区。格拉夫梅耶[58]认为,社区研究需要回应三大问题:人口在空间里的分布和迁移,居民的空间实践和态度,参与城乡组织和运作的集体与个人行动。[59...
15
身份建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工人新村不仅是“物”,也是居民和城市、现在与过去、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工人新村的兴衰,来理解1949―201...
16
口述史
在缺乏历史档案的情况下,口述史对于还原和理解半个多世纪前的新村生活至关重要。口述主要是请居民自己讲述个人经历、职业生涯、新村生活和家庭故事。自1990年以来,上...
17
田野选择
本书以曹杨新村作为案例研究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第一个工人住宅项目,曹杨新村在公房投资、建造、分配、管理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后...
18
全书结构
全书分三个部分。上篇概述了工人新村在战后上海的空间发展与社会重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在简要介绍了1949年以前上海工人的情况之后,着重梳理了1949―1...
19
上篇 工人新村 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
20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年)
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将有两个重要转变: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和平初期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
21
1.1949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
22
群体的形成
自1843年开埠至1949年,上海已有百年工业史。其中虽经历战争,但工业发展和工人群体的壮大并未中断。上海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外资企业中。...
23
社会特征
1949年以前的上海工人是否形成了一个“阶级”?法国历史学家鲁林通过研究1930年代的上海罢工发现,“上海工人”虽然不乏集体行动,比如1932―1938年的反日...
24
居住状况
1949年以前,绝大部分的产业工人是租房住的,[17]住房条件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不同行业工人的收入差距相当明显,新型行业(如邮政、电报)和技术行业(如机器、造...
25
2.工人新村的缘起
关于工人新村的缘起,《上海住宅建设志》有如下记载: 上海解放后,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居住问题十分重视。在1950年10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二届第一次...
26
1949年以后的上海工人阶级及其住房状况
1949年以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工业化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通过增加产业工人数量,把畸形的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产型城市”,加上“低工资高就业”的经...
27
“新村”与“新村主义”
那么,什么是“新村”?为什么要选择“新村”的方式为工人阶级建造住房?实际上,新村不是1949年以后的新事物,新村理念早在五四时期就从日本介绍到中国知识界,并成为...
28
3.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法国地理学家程若望(T.Sanjuan)认为,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上海采取了长期“反城市”的空间政策,除了卫星城的建设外,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拓展。而卫星...
29
开端(1949―1953年)
1949年后的上海在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国民政府的《大上海都市计划》被“生产先于消费、内地优于沿海”的社会主义城市理论所替代。1949年底,指...
30
扩张(1954―1958年)
“一五”后期,针对苏联重工业发展模式效果不理想的现状,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不要为了发展内地而牺牲了沿海地区,也不要为了生产资料的增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