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社会空间视野的上海纪事”书系总序

插图与表格列表

引言

社会变革中的上海工人新村

关于“工人新村”

相关文献

上海当代史

毛泽东时代的上海工人群体

城市空间和住房政策

1990年代末以来上海国企改革、住房商品化与旧城改造

问题意识

研究方法

社区研究

身份建构

口述史

田野选择

全书结构

上篇 工人新村 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史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年)

1.1949年以前的上海工人群体

群体的形成

社会特征

居住状况

2.工人新村的缘起

1949年以后的上海工人阶级及其住房状况

“新村”与“新村主义”

3.上海工人新村的建造历程

开端(1949―1953年)

扩张(1954―1958年)

停滞(1959―1978年)

恢复(1979―1995年)

小结

第二章 公房体系的构建与居民管理

1.从房地产开发到公房体系

1949年以前的上海房地产市场

私房的社会主义改造

城市公房体系

2.从保甲到居民委员会

1949年前上海的基层社会组织

工人新村里的居委会

小结

中篇 工人新村的空间与社会建构 从1952年至1990年代

第三章 曹杨新村—上海社会主义空间样本

1.选址

“先生产后生活

远离旧市区的“新世界”

2.住区规划

“如画的风景”

等级化的空间结构

集体主义生活

3.户型设计

标准化

差异化

小结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1.国家赋予

单位筛选

职工评选

2.社会宣传

对外窗口

文艺作品

3.自我认同

对单位工作的强烈责任感

对新村空间的认同

对邻里关系的维护

小结

第五章 “失落的一代”—第二代新村居民的曲折经历

1.生活轨迹

上山下乡(1966―1976年)

返城(1970年代末)

新的困难(1980年代)

国企改革与职工下岗(1990年代)

2.社会身份的丧失与家庭关系的重建

国家与个人命运

新村工人与单位

家庭关系

3.回归社区生活

对新村的依附

对住房的依附

小结

下篇 社会转型中的工人新村 1990年代后

第六章 居住流动与社区融合

1.居住流动的背景

1990年代末以前的单位制社区

1990年代末以来的社会变革

2.居住流动的机制

流动的成因

流动的方式

流动的条件

3.流动的结果——社区融合

小结

第七章 旧城改造中的纪念地

1.1990年代末以来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背景

土地与住房制度改革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公房的萎缩

旧城改造

遗产保护意识与“纪念地”的设立

2.纪念地的尴尬

发展滞后

困难社区

丧失改造权

3.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曹杨一村的保护与改造

地方政府

街道办事处

居委会

新村居民

小结

结语

本书主要结论

上海工人新村的历史、社会进程以及空间演变

从新村工人到困难社区居民

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从住区空间到社会空间

进一步的讨论

附录A 访谈信息表

曹杨新村居民

其他相关人员

附录B 当代上海与曹杨新村大事记

附录C 上海房地产制度改革大事记(1979―2010年)

附录D 1980年代以来上海市动迁安置政策演变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西文文献

档案资料

数据库与其他网络资源

索引

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