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第四章 “模范社区”—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建构

如果说工人新村作为20世纪50―90年代城市住宅建设的主体,其在社会主义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价值渐受关注,那么对于新村生活的真正创造者—新村工人,他们从哪里来,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在新村形成怎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如何处理“生活―生产”的关系,却一直是现有研究的盲点。这使得新村工人“面目模糊”,新村研究普遍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

事实上,“新村”是毛泽东时代工人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关于工人阶级的社会身份也是上海近代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的研究倾向于认为:虽然工人在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职业收入、文化习惯和政治信仰方面的差异,以及工人在集体行动中表现出的多样性,1949年以前的上海工人很难说存在一个定义清晰的“工人阶级”。[1]然而自1950年代以来,通过国家赋予(state assignment)、社会宣传(social image)和自我认同(sense of belonging),工人新村成功地“塑造”出新的社会身份—新村工人。本章从单位制和身份建构等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档案整理和实地调查,对曹杨新村社会建构的过程进行剖析,揭示出“新村工人”身份建构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重机制,以及空间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