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
2025年10月14日
问题意识
对上海当代史、工人群体、住房政策以及1990年代末以来城市转型的文献进行综述,有助于我们理解工人新村发生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此为基础,本书将继续探讨几个重要问题:在战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工人新村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1949―1995年间,工人新村在上海城市空间与社会建构过程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第一代新村工人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这种身份认同又是如何随着新村衰败和居民贫困化在二代工人群体中逐渐褪色?从模范社区到纪念地,工人与国家/单位的关系究竟发生哪些变化?最后,为了应对1990年代末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新村工人的生活方式和家庭关系又做出了哪些调整与延续?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将提出一个贯穿全书的假设:“新村不仅是一种居住形态(建筑学分类),它还是一段历史、一项政策、一类城市单元和一种生活方式。”新村工人在新村这一特殊的“社会化”场所中,确立了他们与单位、居委会、同事和一般市民的关系,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身份、邻里关系和行动准则。工人新村是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时代产物,工人新村的发生、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经济改革、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