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从2006年启动工人新村研究计划,到2012年完成答辩,我所经历的不仅是6年的论文写作,也是从“走近”到“走进”,再到“走出”新村世界的田野过程,也是我的研究取向从“工程技术”到“社会科学”的一次重要转变。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论文导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CECMC)的Francois Gipouloux教授,他关于中国当代经济和社会史的课程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城市现象的新视野。我们在巴黎咖啡馆里一次次关于论文的讨论犹如昨日,我至今仍保留着他在论文初稿里各种详细而生动的批注。

我还要感谢近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的Isabelle そireau教授、Pairault そierry教授、Michelle Bonnin教授、Nivard Jacqueline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Christian Topalov教授、Isabelle Bakouche教授,里昂二大(Université Lyon 2)的Jean-Yves Authier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陈映芳教授,他们出色的研究和课程讨论总能在我困惑的时候给予启发,令我的研究得以不断前行。

特别要感谢法国文化部遗产司“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OACC)主任、“150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项目负责人Françoise Ged女士,通过她的引导和帮助,我真正体会到了法兰西精神中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通过阅读法国来反观中国。

感谢在论文写作期间一起并肩战斗在法国的学友们:南楠、孙哲、汲喆、倪玉珍、杨帆、马骏、吴同、唐晓菁、莫浙娟、李冰、黄辉、官丽达、黄全乐、秦力崴、Sébastien Goulard、Marlène Leroux、Hélène Steinmetz……恕我在此无法一一列出。感谢法国研究机构的开放性,使我们有机会相识于各类讲座与读书会,和他们的交流让我体会到学术共同体的乐趣,我将永远珍惜这段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感谢调研期间给予大力协助的李京生教授。感谢曹杨一村居委会的毛耀昌书记、赵丹青主任和孙雅芳阿姨,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这本书。感谢那些接受访谈的新村居民,他们的故事无论是喜是悲,他们的声音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与倾听。

感谢于海教授、李颖春博士在成书过程中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感谢邓欣和、翟丽王芝、诸欣亦、谢琛、辛蕾、贾姗姗、徐浩文、刘姿辰、张修宁同学帮忙绘制插图。感谢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陈果嘉先生,以及解放日报社视觉中心张陌主任为本书部分历史照片所提供的帮助。也感谢周轩编辑、张微美术编辑后期细致的编辑和装帧设计工作

最后的感谢献给我的家人,感谢你们始终如一的关爱、理解与支持,你们是我勇敢前行的永恒动力。

杨辰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