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选择
2025年10月14日
田野选择
本书以曹杨新村作为案例研究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第一个工人住宅项目,曹杨新村在公房投资、建造、分配、管理方面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对后续大规模的新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曹杨新村是现存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第一代工人新村。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曹杨一村于2004年被列为第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尽管经历了60年的风雨,但新村内住宅、道路、植被、公共设施几乎没有大的改变,新老居民共居于此—有1952年入住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有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新村知识青年,有经历了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也有在上海打工的外来农民工。曹杨新村成为观察上海60年社会变革的理想样本。最后,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成就的展示窗口,历史上的曹杨新村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外宾和记者,“来访接待”一直是居委会的重要任务,新村也因此得以保留了部分档案和影像资料。[66]虽然1990年代末以来新村环境逐渐衰败,但居委会和新村居民对于外来调查者依然保持着开放的心态。这一方面显示了居民的自豪感并未完全消失,另一方面,居委会和新村居民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加快居住条件的改善工作。
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7月,我对曹杨新村展开了三次田野调查。特别是2010年3―8月,我租住在曹杨一村的一套小面积公寓中,结识了包括街道干部、居委干部、一代劳模在内的大量新、老居民,对其中54户家庭、56位居民和6位办公人员等进行了系列深访,直至今日我仍与这些被访者保持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