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在物质匮乏、城市建设缓慢的20世纪60―70年代,曹杨新村的演变更多是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而非空间拓展来实现的。本章通过梳理新村第二代居民上山下乡、返城、下岗的经历,详细考察了他们在动荡年代,因为下乡而失去城市身份,因为返城而家庭分离,因为就业、住房、子女教育问题而面临融入城市的困难,以及因为下岗而面临贫困的威胁—新村第二代工人一步步丧失了父辈们曾经令人尊敬的社会身份。但同时,国家与单位庇护的消失又促使新村工人重返社区与家庭生活,通过地方性资源的利用,在后单位制时期确立自己与国家和单位的全新关系。
【注释】
[1]《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552-558
[2]《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552-558
[3]虽然曹杨新村知青下乡的历史数据已难以获得,但上海市的情况可作为参考:1968—1978年间,全上海市1 112 952名知青中,有46%插队落户,53.8%选择去农场。(《上海计划志》编纂委员会,2001:340-341)
[4]潘鸣啸,2010:146
[5]《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2002:340-341
[6]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年,大学的率取率都非常低。比如1977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录取27.8万人,录取率仅为4.9%;1978年报考人数610万,录取40万人,录取率为6.6%。(刘海峰,2012)
[7]关闭、停业、兼并、转产。指199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的经济改革中,对亏损的国有企业给予的不同整顿方式。
[8]大锅饭是对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大锅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即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企业工资总额与经营效果脱节;二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不会影响个人工资分配,工资分配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
[9]上海方言,意为开导、说教,此指进行思想教育。
[10]新村的顶楼居民把自己加建阁楼的做法称为“升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