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年)

第一章 工人新村—一段社会史缩影(1949―1995年)

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将有两个重要转变: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和平初期摆在执政者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接管和治理国民党当局留下的大量城市地区。上海,作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摇篮、外国移民的聚居地[1]和国民党当局的政治基地,开始了它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2]。人民政府认为,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城市地区依然适用。如果说土地改革、根据地建设,甚至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农民阶级,[3]那么在国家工业中心的上海,依靠工人阶级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4]依靠工人阶级、为工人阶级服务,首先就要“解决工人阶级的居住问题”。

然而,与改造上海的决心相对应的是政府在具体策略上采取的谨慎态度。这种谨慎,一方面体现在改造初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温和政策”[5],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中央对上海的经济和政治定位做出的重大调整。白吉尔指出,“即使上海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也不能成为领头的城市,因为这种地位要留给首都北京。政治地位的滑落、信贷资金的不足,都让上海不可能具备社会主义的大气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海没有能力除旧布新,建造宽敞气派的大马路和冰冷的斯大林式的建筑。”[6]上海城市空间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其他城市相比,也因此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无论是对旧空间的改造还是对新空间的拓展,上海的城市建设都缺乏革命年代普遍的“疾风骤雨”式的魄力,仅有的几次城市空间发展计划[7]最终也由于资金问题而无法完整地实施。近半个世纪中,只有“为工人阶级建造的住房”—工人新村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空间拓展。

本章首先对1949年以前上海工人群体的形成过程、社会特征和居住状况进行简要描述;接着,通过对1950年代初期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梳理,解释了上海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从工人住宅开始,以及为什么选择“新村”的建造方式;最后,将46年(1949―1995年)新村建造的曲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详细阐述了工人新村是如何介入,甚至成为上海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