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四 常见的动物病毒

任务四 常见的动物病毒

病毒性传染病对畜牧业的危害极大,如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新城疫、鸡马立克氏病等,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动物病毒。

一、多种动物共患病毒

1.口蹄疫病毒(FMDV)

口蹄疫是全球性最重要的动物健康问题之一,世界大部分地区时有发生,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口蹄疫病毒是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口蹄疫的病原体,人类偶能感染。

口蹄疫病毒是单股RNA 病毒,属于微RNA 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无囊膜,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近似球形,直径20~25 nm。有7 个血清型,分别命名为O、A、C、SAT1、SAT2、SAT3及亚洲1 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保护作用,每个血清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亚型。我国流行的有O、A 及亚洲1 型,但2018 年已宣布我国未再发现亚洲1 型口蹄疫,已禁止亚洲1 型口蹄疫疫苗的生产及免疫接种。

(1)致病机理。病畜口、鼻、蹄等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症状,且可能跛行。不同动物的症状稍有不同,怀孕母牛可能流产,然后导致繁殖力降低。猪则以跛蹄为最主要的症状。山羊和绵羊的症状通常比牛温和。

口蹄疫传播迅速,常在牛群及猪群大范围流行。除马以外,羊及多种偶蹄动物都易感。此病的致死率很低,但是感染率很高。人类偶能感染,多发生于与患畜密切接触的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多为亚临床感染,可表现为发热、食欲差及口、手、脚产生水疱。

反刍动物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吸入感染,但也可通过采食或接触污染物感染病毒经呼吸道感染时,最初在咽复制,而后传播到其他组织。在临床疾病出现前的24 h,患畜排出病毒,奶中也带有大量病毒,并持续数天感染猪喷出的飞沫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本病毒可长距离经气雾传播,依赖于风向及风速,特别是低温度及高湿度、阴暗的天气。1967—1968 年英国的口蹄疫流行就是因为长距离的气雾传播。

本病毒可在某些康复动物的咽部长时间存在,牛可长达2 年,绵羊可达6 个月。猪未发现病毒的持续感染。野生动物(如非洲的水牛)甚至携带不止一种SAT 亚型。本病毒在反刍动物中产生持续性感染的机制仍不清楚。

康复与抗体的产生相关。早期IgM 抗体既能中和同型病毒,也可以抗异型病毒。康复期产生的IgG 是型特异性的或是亚型特异性的。康复牛对同型病毒感染的免疫力可维持1年或稍长。细胞免疫的作用与其他微RNA 病毒感染一样,一般认为意义不大。

(2)诊断。口蹄疫的诊断只能在指定的实验室进行。送检样品包括水疱液、剥落的水疱皮、抗凝血或血清等。死亡动物还可采淋巴结、扁桃体及心脏。样品应冰冻保存,或置于pH值为7.6 的甘油缓冲液中。

有多种检测方法。OIE 推荐使用商品化及标准化的ELISA 试剂盒,如果水疱液或组织含有足够量的抗原,数小时之内就可获得结果。可采用RT-PCR 检测样本中的病毒。如果样品中病毒的滴度较低,可用BHK-21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通过ELISA 或者中和试验加以鉴定。

过去认为,可以通过检测VIA(病毒相关抗原)的抗体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接种。现在知道,VIA 实际上是病毒聚合酶(3D 蛋白),疫苗中也有,检测3D 抗体并不能区分感染与免疫。取而代之的是检测3ABC 抗体,是疫苗中没有的非结构蛋白,免疫动物3ABC 抗体阴性,感染动物则为阳性。

(3)防控。由于本病毒的高度传染力,控制措施必须非常周全和严格。无病地区严禁从疫区调运牲畜及有关畜产品,如乳制品、皮毛等。一旦发病,应立即封锁现场,焚毁或深埋病畜。疫区周边的畜群应接种疫苗,建立免疫防护带。弱毒疫苗可能散毒,并对其他动物不安全,例如用于牛的弱毒疫苗误给猪接种时,可使猪发病。推荐使用浓缩的灭活疫苗。口蹄疫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虽早,但迄今仍未能取代常规疫苗。

2.禽流感病毒(AIV)

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黏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典型病毒粒子呈球形,也有的呈杆状或丝状,直径80~120 nm。含单股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囊膜,囊膜表面有许多放射状排列的纤突。纤突有两类:一类是血凝素(H)纤突,现已发现16 种,分别以H1~H16 命名;另一类是神经氨酸酶(N)纤突,已发现10 种,分别以N1~N10 命名。本病毒毒力有很大差异,高致病力毒株主要有H5N1 和H7N7 亚型的某些毒株。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人,某些毒株甚至可不经过猪体混合重配再传染的过程而直接感染人。

高致病力毒株引致鸡及火鸡突发性死亡,常无可见症状。日龄较大的鸡可耐过48 天,然后

表现为产蛋下降、呼吸道病患、腹泻、头部(尤其是鸡冠水肿等)。低致病力株主要为H9亚型,也引致产蛋下降、呼吸道症状及窦炎等。如有新城疫病毒或细菌等混合感染,或接种弱毒疫苗,或应激因子刺激,病状将更为复杂。

(1)致病机理。毒力因子除HA 和NA 外,还包括NP 基因及聚合酶基因等表达产物的综合作用。非结构蛋白NS1 具有抗干扰素活性有助于病毒感染。近年来分离的H5 亚型高致病性毒株,对家养的鸭、鹅及野生的雁、天鹅等也具有强致病性。

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仅在呼吸道和肠道增殖,但禽流感病毒的大多数强毒株感染鸡或火鸡可出现病毒血症,导致胰腺炎、心肌炎、肌炎及脑炎等。在发病后3~7 天可检出中和抗体,在第2 周时达到高峰,且可持续18 个月以上。

大量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尤其是在低温的水中。病毒通过野禽传播,特别是野鸭。尚不清楚病毒如何能在野禽群体中长年存在,有可能以低的水平维持,即使在迁徙及越冬时也是如此。加拿大的20%年轻野鸭在向南迁飞之前已轻度感染病毒。我国的多种野鸭也有较高的病毒检出率。

(2)诊断。分离病毒对鉴定病原及其毒力均不可少,但鉴于高致病性毒株的潜在危险,一般实验室只做血清学检测或RT-PCR 检测。高致病力毒株的分离及进一步鉴定需送国家级的参考实验室完成。一般从泄殖腔采样,接种8~10 日龄鸡胚尿囊腔,取尿囊液用鸡红细胞做HA-HI、ELISA 或RT-PCR。也可从病料直接检测病毒,但检出率一般低于经鸡胚传代者。

毒力分析可将分离毒做空斑试验,检测其毒力,有毒株能产生空斑,无毒株则否。

现行OIE 规定的毒株高致病性标准为:将含病毒的鸡胚尿囊液原液用灭菌生理盐水做1∶10 稀释,静脉内接种4~8 周龄SPF 鸡8 只,每只0.2 mL 隔离饲养观察10 天,死亡≥6 只者,判定为HPAI 病毒。此外,不论H5 或H7 亚型分离株上述雏鸡致病力结果如何,只要其HA 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与高致病力株相似,也判为HPAI 病毒。OIE 还规定,对人工感染的雏鸡没有致病性,而且HA 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不同于高致病力株H5 或H7 亚型的,为需要通报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如果不是H5 或H7 亚型的其他亚型,且无致病力,则不需向OIE 通报。

(3)防控。预防措施应包括在国际、国内及局部养禽场3 个不同水平。高致病力禽流感被OIE 列为通报疫病,一旦发生应立即通报。国内措施主要为防止病毒传入及蔓延。养禽场还应侧重防止病毒由野禽传给家禽,要有隔离设施阻挡野禽。

一旦发生高致病力禽流感,应采取断然措施防止扩散。我国规定对确定为HPAI 疫点周围3 km 范围内所有禽类要全部扑杀,禽尸等要做无害化处理,严格消毒;疫区周围5 km 范围内所有禽类应进行强制性免疫;疫区10 km 范围内禁止活禽交易,6 个月不许养禽。灭活疫苗可作预防之用。

HPAI 的潜伏期为21 天。OIE 规定某一区域在最后一例HPAI 病例确诊实施扑杀政策和消毒措施,并至少过去21 天,或不采取扑杀政策时,最后一例感染动物临床康复或死亡6个月之后,可视为非HPAI 疫区,宣布解除封锁。

3.狂犬病病毒

本病毒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引致人和动物狂犬病,感染的动物和人一旦发病,难免死亡。除日本、英国、新西兰外,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是犬的狂病,欧洲国家野生动物狂犬病的控制已提上日程,南美洲则以牛的狂犬病为主。本病毒可分为若干基因型,基因型反映了病毒偏嗜宿主的演化结果,比如适应浣熊的基因型,更易感染浣熊,而不是蝙蝠,反之亦然。但是基因型的区分并不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因为往往发生跨种噬咬而感染的病例。

(1)致病机理。主要传播途径为被带毒动物咬伤,是否发病取决于咬伤的部位、程度以及带毒动物的种类,如狐狸的每毫升唾液中可含10 感染单位的病毒。病毒特异结合神经肌肉结合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及神经节苷脂等受体,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复制,然后通过感觉或运动神经末梢侵入外周神经系统,沿神经轴索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的边缘系统大量复制,导致脑组织损伤,行为失控而出现症状。病毒从脑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唾液腺等器官,在其内复制,并以很高的滴度分泌到唾液中。在出现兴奋狂暴症状乱咬时,唾液具有高度感染性。狂犬病表现神经症状,有兴奋型和麻痹型两种。犬、猫、马比反刍动物及实验动物更多出现兴奋型。

病毒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在病毒从咬伤部位向中枢系统扩散的过程中,既不出现体液免疫应答,也不出现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是因为病毒隐埋在肌肉细胞或神经轴突之内。但此时如用抗体处理,可推迟感染进程。巴斯德对狂犬病的疗法是在感染后接种增殖比野毒快的疫苗毒,最好同时再注射高免疫球蛋白,可有较好的效果。

(2)诊断。在大多数国家,仅限于获得认可的实验室及人员才能做出狂犬病的实验室诊断。通常要确定咬人的动物是否患狂犬病,需做脑组织切片,检测Negri 包涵体;或取其脑组织(如小脑或海马)或唾液腺检测,方法为荧光抗体染色,观察细胞质内是否有着染颗粒。采用RT-PCR 技术检测组织中的病毒RNA,比标准化的荧光抗体染色法敏感100~1 000 倍,尤其适用于已掩埋的动物样本。活体诊断可取皮肤或唾液样本,或做角膜压片进行检测,但敏感性较差。

(3)防控。狂犬病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应及时扑灭狂犬病患畜,对家养犬、猫进行免疫接种,注意监测带毒的野生动物。发达国家投放含弱毒疫苗的食饵控制狐狸和狼的狂犬病;对臭鼬和浣熊,则计划使用金丝雀痘病毒为载体表达狂犬病毒糖蛋白的基因工程重组疫苗。

4.伪狂犬病病毒

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学名为猪疱疹病毒1 型。猪为病毒的原始宿主,并作为贮主,可感染其他动物,如马、牛、绵羊、山羊犬、猫及多种野生动物,人类有抗性。

(1)致病机理。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怀孕母猪50%可发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仔猪表现为发热及神经症状,无母源抗体的新生仔猪死亡率可达100%,育肥猪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其他动物感染有很高致死率,最有特征的症状为躯体某部位奇痒。舔咬、气雾均为可能的传播途径,但最主要的途径则是食入污染病毒的饲料或死猪肉。大鼠在猪群之间传递病毒,病鼠或死鼠可能是犬、猫的感染源。

病毒最初定位于扁桃体,在感染的最初24 h 之内可从头部神经节、脊髓及脑桥中分离到病毒。康复猪可通过鼻腔分泌物及唾液持续排毒,粪、尿不带毒用核酸探针或PCR 可从康复猪的神经节中检出病毒,但是神经细胞及淋巴内皮细胞是否作为病毒潜伏的部位,未有定论。

(2)诊断。可用标准化的ELISA 试剂盒检测抗体,用于区分基因缺失疫苗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组织病料可用荧光抗体染色和PCR 等检测。

(3)防控。伪狂犬病又名Aujeszky 病,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基因缺失疫苗用于猪伪狂犬病的预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疫苗为毒力基因TK 的天然缺失株,再去除不影响免疫原性的某个糖蛋白基因(如gE),作为分子标记区别于野毒株的感染,已商品化并普遍应用。其他动物的伪狂犬病仅为散发,未见有用疫苗的报道。美、英等国家通过实施消灭计划,已消灭了猪伪狂犬病。

二、猪的常见病毒

1.猪瘟病毒(CSFV)

本病毒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猪病病毒,只侵害猪。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仍然不断发生猪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的若干国家已消灭,但在欧洲某些国家近10 年来仍常有再次发病的报道。

猪瘟病毒是单股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为38~44 nm,核衣壳为二十面体,有囊膜,在细胞质内繁殖,以出芽方式释放。

(1)致病机理。本病毒最主要的入侵途径是通过采食,扁桃体是其最先定居的器官,然后在内皮细胞。淋巴器官及骨髓增殖,导致出血症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组织器官的出血病灶和脾梗死是特征性病变。肠黏膜的坏死性溃疡可见于亚急性或慢性病例。病死的慢性病猪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脾及淋巴结生发中心完全萎缩。健康猪对病毒可迅速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典型的猪瘟为急性感染,伴有高热、厌食、委顿及结膜炎。潜伏期2~4 天病猪白细胞严重减少,低于任何其他猪病的水平。仔猪可无症状而死亡,成年猪往往因细菌继发感染在1周内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潜伏期及病程均延长,其病毒毒力减弱。此种毒株感染怀孕母猪导致死胎、流产、木乃伊胎或死产,所产仔猪不死者产生免疫耐受,表现为颤抖、矮小并终身排毒,多在数月内死亡。

病猪或无症状的持续感染家猪(主要是种猪)以及野猪是直接接触的传染源。此外,各种用具(如车辆、猪场人员的鞋等)也可间接接触传播。

(2)诊断。应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进行。病料可取胰、淋巴结、扁桃体、脾及血液。用荧光抗体染色法、免疫组化法或抗原捕捉ELISA 法可快速检出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也可用RTPCR 检测样本中的猪瘟病毒核酸。用细胞培养可分离病毒,但不产生CPE,需用免疫学方法进一步检出病毒。

(3)防控。猪瘟是OIE 规定通报的疫病。餐厅、食堂或屠宰场的废弃泔水等应加热处理后喂猪,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猪瘟病毒。冻肉及猪肉制品中的病毒可存活数年,运输检疫应予注意。我国用猪瘟病毒C 株制成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疫苗,目前仍然发挥着可靠的作用。

一些发达国家消灭猪瘟采取的措施是“检测加屠宰”,即检出阳性的猪全群扑杀,费用高昂,但十分成功,其技术先决条件为:第一,猪瘟病毒仅限于家猪传播,野猪尚不是问题。某些欧洲国家由于野猪普遍感染,已成为家猪传染源,因此此法难以奏效。第二,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将需淘汰的猪降至最低数量,以减少经济损失。第三,有适当的诊断技术对猪群进行监测。第四,应尽可能消除持续感染猪不断排毒的危险性。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是有囊膜的小RNA 病毒,是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45~55 nm,周围为脂质双层膜。

病毒有两个基因型:1 型为欧洲型,代表毒株是Lelystad 病毒;2 型为美洲型,代表毒株为VR2332 病毒,二者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约为60%。同一基因型的PRRSV 毒株之间存在着较广泛的变异,有基因突变、缺失和插入以及毒株间的基因重组现象,基因组中易变区域包括NSP2、ORF5 和ORF。不同毒株的GP5 蛋白差异较大,1 型与2 型的同源性仅52%~55%,相当于PRRSV 与LDV 的同源性。

(1)致病机理。感染猪在若干星期内抗体存在的同时出现病毒血症,已证实抗体可增强病毒感染,亚中和滴度的IgG 有利于发病。病毒可穿过胎盘感染仔猪,导致脐带出血性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坏死性脐带动脉炎。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为病毒的主要靶细胞,造成免疫抑制。PAM 的病毒受体为唾液酸黏附素、硫酸乙酰肝素及CD163。

细胞培养测定的一步生长曲线显示,病毒复制周期相当短暂,为10~15 h,最高滴度可达106~107 TCID 50/mL。

感染猪表现为厌食、发热、耳发绀(曾称为蓝耳病)、流涕等。母猪则为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在怀孕110 天左右流产,可见早产、死产、木乃伊胎,产出的仔猪十分衰弱,呼吸困难,在出生1 周内半数死亡。成年猪也可有某些类似症状。

(2)诊断。在流产仔猪中的病毒很快失活,应尽可能迅速采样分离病毒可采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毒培养较困难,仅在猪肺巨噬细胞、Marc-145 细胞及Vero、MA-104 生长。可用中和试验进行诊断,加入适量豚鼠补体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RT-PCR 和ELISA 等亦用于诊断。

(3)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OIE 规定通报的疫病。灭活疫苗的效力并不确实或基本无效,虽然减毒活疫可用于免疫接种,但因病毒的变异性和致病及免疫机理的复杂性,过度依靠活疫苗免疫接种,并不利于该病的控制。感染猪场加强饲养管理、控制继发感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种猪应加强检疫,建立无病猪场是根本性的措施。

3.非洲猪瘟病毒(ASFV)

ASFV 被单列为非洲猪瘟病毒科,该科仅ASFV 一属一种。ASFV 病毒颗粒有囊膜,直径为75~215 nm,核衣壳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180 nm。螺旋状排列的核衣壳亚单位有182~2 172个。基因组由单分子线状双股DNA 组成,大小为170~190 kb。DNA 分子具有共价的闭合末端,并有倒置末端重复子及发夹结构,编码200 多种蛋白质,其中34 种为病毒颗粒的结构蛋白,100 余种见于感染的Vero 细胞中。

ASFV 是唯一已知的核酸为DNA 的虫媒病毒,由软蜱传递,此种昆虫同时还是一种达氏疏螺旋体的传播媒介。ASFV 对温度及脂溶剂敏感但能耐受各种酸碱度,甚至在pH 值为4或pH 值为13 时也能存活数小时。ASFV 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

(1)致病机理。病毒可由呼吸道入侵,首先在扁桃体和鼻黏膜附近的淋巴结增殖,然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红细胞及白细胞中含毒,此后全身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感染量为每毫升血液109ID50或每克组织109ID50

在感染的巨噬细胞中,ASFV 可抑制抗病毒活性的若干细胞因子的合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8 等,是由于病毒基因A238L 编码一种与环孢霉素类似的免疫抑制蛋白所致。

(2)诊断。非洲猪瘟被OIE 列为通报疫病,诊断只能由少数官方认可的机构进行,以防散毒和误诊。诊断方法应参照OIE 的规定做血细胞吸附试验或猪接种试验,也可做PCR 检测,目前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对其进行检测。

(3)防控。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没有疫苗可以进行免疫接种。

4.猪圆环病毒(PCV)

本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1982 年德国科学家在猪肾细胞系PK15 中发现第一个与动物有关的圆环病毒,此后命名为PCV1。1997 年法国首次分离到PCV2 型与PCV1型抗原性有差异,存在于患僵猪综合征的仔猪,所致疾病称为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s),PCV2 感染还与繁殖障碍、皮炎与肾病综合征、呼吸道疾病等有关,统称为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

PCV2 可在PK15 细胞上生长,但不产生CPE,D 氨基葡萄糖能够促进其增殖。PCV2 的变异度不大,各国分离株序列的基因组96%相似,但与PCV 相似性小于80%。PCV2 可分为2 个基因群,进而还可分为1A、1B、1C、2A、2B、2C、2D、2E 8 个亚群,基因同源性超过93%。新近发现基因组全长1 766 nt 的毒株。我国目前存在PCV2A、PCV2B 和PCV2D 毒株。

(1)致病机理。PCV2 感染所致PMWS 自然病例的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而CD4 +T 细胞和B 细胞数量减少,提示感染猪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近年来的试验表明,单独PCV2 感染并没有明显致病作用。一些病原体,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细环病毒、猪源牛犬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等,有协同致病作用。免疫刺激、环境因素以及其他应激因素(如运输和猪的混群)也是发病诱因。急性PMWS 的死亡率可达10%,如有继发感染还可升高。除粪-口途径感染外,PCV2 还可垂直传递。

(2)诊断。依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结合剖检病变,可对PCV2 相关的PMWS 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病毒,可取肺脏、淋巴结、肾脏、血清,用PK15 细胞培养,结合免疫荧光技术、PCR、免疫酶染色技术等进行鉴定。也可直接从组织中检测PCV2,或用ELISA 检测抗体。同时,应注意检测其他相关病原。

(3)防控。目前虽有商品化的重组衣壳蛋白和全病毒灭活疫苗应用,但并不能完全控制PCV2 感染。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控制继发感染十分重要。

三、牛羊的常见病毒

1.牛暂时热病毒(BEFV)

本病毒又名牛流行热病毒或三日热病毒。在亚洲、非洲及澳大利亚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易感动物为黄牛及水牛。多呈地方流行,突然发作,有周期性。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一般只有1%~2%,但肉牛及高产奶牛死亡率可达10%~20%。

(1)致病机理。宿主感染病毒后产生炎性反应释放γ 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造成体温升高,是一种免疫病理变化。未发现病毒引致广泛的组织损伤。所有病牛早期均可见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增多,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而血钙明显降低。本病毒以库蠓、疟蚊等为传播媒介。感染后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2)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并不难诊断。分离病毒可接种伊蚊的细胞或脑内接种吮乳小鼠,盲传数代可得结果。近年来用RT-PCR 检测病毒,用ELISA 法检测抗体也有诊断意义。

(3)防控。灭活疫苗所含抗原量有限,弱毒疫苗在致弱的过程中失去其免疫原性。目前已研制了表达病毒糖蛋白的重组疫苗。

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

本病毒学名为牛疱疹病毒1 型。感染牛,主要有呼吸道与生殖道两种表现型。呼吸道型极少发生于舍饲牛,常见于围栏牛引致多种症状,包括鼻气管炎、脓疱性阴道炎、龟头包皮炎、结膜炎、流产及肠炎新生犊牛可为全身性疾病,并可有脑炎。

(1)致病机理。潜伏感染的带毒牛可能终生排毒,成为传染源。生殖道型可因交配或人工授精引起,呼吸道型与结膜炎可因气雾传染。上述两型均为局部上皮细胞坏死,坏死灶周边细胞核内可见包涵体。病毒在犊牛肺、睾丸或肾细胞培养生长良好,1~2 天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并有嗜酸性核内包涵体。经适应可在HeLa 细胞培养中生长,不能在鸡胚生长。

(2)诊断。可取病变组织做涂片或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或PCR 检测。必要时可接种牛胚肺细胞等,做病毒分离。ELISA 法可检测血清及奶中的抗体。

(3)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在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一般用疫苗预防控制,常用各种弱毒疫苗及基因缺失疫苗。疫苗虽不能防止感染,但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及患病严重程度。杆状病毒表达的gD 糖蛋白或含有该基因的DNA 疫苗也已试用于免疫预防。在发病率低的欧洲国家,则采取淘汰阳性牛的严厉措施,不再允许使用疫苗。

四、禽的常见病毒

1.新城疫(NDV)

本病毒旧名禽副黏病毒1 型或禽副流感病毒1 型。自从高密度的、封闭式养殖模式出现以来,新城疫已成为世界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感染鸡可急性死亡,可出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道紊乱及神经症状。蛋鸡可有突发性产蛋下降、产薄壳蛋或鸡蛋白减少。临床表现取决于宿主的年龄及其免疫状态、感染毒株的毒力及嗜性。一般潜伏期为5 天。

火鸡病状与鸡类似,有呼吸道及神经痛症状,最常见为气囊炎。鸭及鹅大多为隐性感染,但我国近年来常在鹅群严重发病。鸽、鹦鹉等也能致病。人类也可感染,发生一过性结膜炎。

(1)致病机理。病毒首先在呼吸道及肠道黏膜上皮复制,借助血流扩散到脾及骨髓,产生二次病毒血症,从而感染肺、肠及中枢神经系统。因肺充血及脑内呼吸中枢的损伤导致呼吸困难。

本病毒通过气雾、污染的食物及饮水传播本病毒的相对稳定性及广泛的宿主范围有利于在种群之间的机械传递。弱毒株经卵传递是重要途径。耐过鸡可通过分泌物及排泄物至少排毒4 周,有的持续感染鸡甚至在接种疫苗后仍能排毒40 多天。

抗体产生迅速。HI 抗体在感染后4~6 天即可检出,可至少持续2 年。HI 抗体的水平是衡量免疫力的指标。雏鸡的母源抗体保护可有3~4 周。血液中IgG 不能预防呼吸道感染,但可阻断病毒血症。分泌型IgA 在呼吸道及肠道的保护方面作用重大。

(2)诊断。必须做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或RT-PCR。可取脾、脑或肺匀浆,接种10 日龄鸡胚尿囊腔分离病毒,病毒能凝集鸡、人及小鼠等红细胞,再做血吸附及HI 试验鉴别。当存在循环抗体时,可从肠道分离病毒。气管切片或抹片做免疫荧光染色诊断,快速但不太敏感。抗体检测只适用于对未进行免疫接种鸡群的诊断,可用HI 试验。在慢性新城疫流行的地区,可用HI 试验作为监测手段。分离株有必要进一步测定其毒力,如ICPI >0.7,或者F0酶切位点的氨基酸序列符合强毒株特点,必须向OIE 通报疫情。

(3)防控。新城疫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免疫通常采用由天然弱毒株筛选制备的活疫苗及弱毒或强毒株的油乳剂灭活苗。目前灭活疫苗主要有: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减蛋综合征油乳剂联苗、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传染性鼻炎油乳剂联苗、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多种联苗。弱毒苗主要有传统的Ⅰ系(Mukteswar)、Ⅱ系(B 株)、Ⅲ系(F 株)、Ⅳ系(La Sata)等弱毒疫苗。弱毒苗可采用饮水、气雾、滴眼或滴鼻途径。免疫后约1 周可产生免疫保护,产蛋鸡应每4 个月免疫一次。实际生产中,弱毒苗与灭活疫苗配合使用,方能收到较好的免疫效果。由于鸡在免疫接种后15天仍能排出疫苗毒,因此有些国家规定鸡在免疫接种21 天后才可调运。

2.鸭瘟病毒(DPV)

本病毒又名鸭疱疹病毒1 型,根据全基因组序列的特点,ICTV 最近将其归属于甲型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病毒属。引致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主要危害家鸭,番鸭、野鸭、鹅、天鹅及其他水禽也易感。迁徙性水禽对病毒起传播作用。野鸭在感染后1 年以上仍能分离到病毒。

(1)致病机理。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差异。在8~14 日龄鸭胚绒尿膜及鸭胚成纤维细胞上均易生长,前者绒尿膜可出现灰白色坏死灶,胚体死亡,肝有坏死灶。后者可形成核内包涵体。在鸡胚或鸡胚细胞上经适应后也可生长。

病鸭发生肠炎、脉管炎以及广泛的局灶性坏死,产蛋率可下降25%~40%,发病率为5%~100%,出现临床症状的病鸭大多数死亡。可通过接触传染。

(2)诊断。可结合临床症状做组织切片荧光抗体染色或检测包涵体,必要时可分离病毒。应注意与雏鸭肝炎等相区别。

(3)防控。可接种鸡胚或鸭胚传代的弱毒疫苗,还应设法防止带毒野生水禽进入鸭群。

3.禽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AILV)

本病毒学名为禽疱疹病毒1 型,引致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遍及世界各地。

(1)致病机理。所有日龄的鸡均易感,但多感染4~18 月龄鸡,表现为咳嗽、气喘、流涕等,严重的呼吸困难,伸颈探头,做挤压状,并咳出血样黏液以及白喉样病变。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为50%~70%,因毒株的毒力而异。低毒株死亡率只有20%,表现为结膜炎及产蛋下降等。

病毒通过气雾及吸入感染,很少通过消化道途径隐性带毒鸡为传染源,从感染康复3 个月以上的鸡的气管培养中仍可检出病毒。

(2)诊断。可取病变组织做涂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检出病毒。或接种9~12日龄鸡胚绒尿膜或气管培养,分离病毒。用PCR 法可检出潜伏感染的病毒。检测中和抗体可用空斑减数法,病毒在鸡胚绒尿膜上可形成痘疱,也可通过计数痘疱测定抗体效价。

(3)防控。禽传染性喉气管炎是OIE 规定的通报疫病。建立无病毒的鸡群并不困难,肉鸡可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体制。种鸡及蛋鸡则需要用弱毒疫苗免疫预防,可不发病,但不能防止病毒感染或改变带毒状态。

4.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

本病毒又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全世界均有发现,很少鸡群能保持无病毒状态。本病毒有两个血清型,二者有较低的交叉保护,仅1 型对鸡有致病性,火鸡和鸭为亚临床感染,2 型未发现有致病性。

毒株的毒力有变强的趋势,1980 年之前,对鸡的死亡率通常为2%~5%,偶尔达20%~30%。1990 年初,在美洲、欧洲及东南亚从用经典疫苗株免疫的鸡群中分离到1 型的高毒力变异株,被称为超强毒株(vvIBDV),死亡率超过50%,我国也分离到vvIBDV 毒株。vvIBDV毒株的VP2 高变区有富含丝氨酸的七肽区(SWSASGS),另外,强毒株279 及284 位的氨基酸分别为天冬氨酸和丙氨酸,弱毒株为天冬酰胺和苏氨酸。

(1)致病机理。由于本病毒在腔上囊(简称囊)内的前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破坏囊内的B 细胞,从而造成免疫抑制。

本病毒感染后在肠道的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中复制,进入循环系统,导致初次病毒血症。感染后11 h,在囊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抗原。此时大量的病毒从囊释放,导致二次病毒血症,并在其他组织中定位。VP5 在病毒感染早期可抑制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凋亡,而VP2 则引致感染细胞凋亡。

本病毒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或经口感染,可经鸡粪排出,在外环境中极其稳定,在鸡圈内可存活4 个月以上,在饲料中可存活7 周左右。常用的清洁及消毒措施往往不能有效地消灭本病毒。昆虫也可作为机械传播的媒介,带毒鸡胚可垂直传播。

(2)诊断。可取囊组织的触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或用囊组织的悬液做琼脂扩散试验,检出病毒抗原。用鸡胚分离病毒较为敏感可取9~11 日龄鸡胚,接种绒尿膜,通常在3~5 天内死亡,胚体皮下及肾出血,肝微绿并有坏死灶有些毒株也能在鸡胚源的细胞上生长,产生CPE,易产生缺陷型病毒颗粒。检测抗体可用中和试验或ELISA。

(3)防控。传染性囊病是OIE 规定通报的疫病。疫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种鸡可用弱毒苗饮水免疫,在18 周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的油乳剂苗,1 年后重复一次,在整个产蛋期,可维持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母源抗体对孵化后4~7 周的雏鸡可提供有效的保护。母源抗体水平低下的雏鸡可在1~2 周龄时用弱毒苗免疫。近年来所用弱毒苗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病毒VP2 基因在酵母或杆状病毒表达的基因工程疫苗已有报道,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但尚未能替代传统的疫苗。

用感染IBDV 的囊组织制成灭活疫苗可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原因之一是在囊组织内存在囊素,为赖氨酸组氨酸甘氨酰胺三肽激素样物质,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5.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IBV)

本病毒是冠状病毒科的原型,由于基因组大而易发生突变,产生许多抗原性及致病性的变异株。用中和试验可分为8~10 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的S 蛋白的差异一般为15%,同一血清型之内毒株间的差异也有3%。

AIBV 所致疾病于1931 年在美国最先报道,1936 年证实为病毒病,1937 年病毒在鸡胚繁殖传代成功,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发现。

(1)致病机理。本病毒主要感染鸡,此外还对雉、鸽、珍珠鸡有致病性。临床表现取决于鸡的日龄、感染的途径、鸡的免疫状况以及病毒的毒株。可急性暴发,1~4 周龄雏鸡最易感,表现为气喘、咳嗽及呼吸抑制,并可突然死亡。青年鸡的感染率通常为25%~30%,高者可达75%。弱毒株感染几乎无临床症状,但导致生长迟缓成为侏儒。产蛋鸡影响显著,产蛋量下降或者停止,或产异常蛋。近年来还出现以肾、肠或腺胃病变为主的致病型。嗜肾脏的毒株多见于澳大利亚,目前已在全世界发现。

本病毒通过气雾及摄入污染粪便的食物和饲料而在鸡群中迅速传播。在环境中的病毒可存活数天,在低温环境下,则可存活数周。鸡群中往往存在持续感染的带毒者。本病毒首先在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或肠道复制,可达到很高的滴度。在感染1~2 天后,出现病毒血症,将病毒散布到许多器官,最终导致生殖系统及肾脏的严重损伤。上呼吸道的原发感染可能比下呼吸道的原发感染致病程度轻。在感染10 天后很难分离到病毒,在个别情况下病毒可持续存在50 天。肾及腔上囊等多种器官可分离到病毒。某些毒株对未成熟的输卵管可产生永久性的结构损伤。

(2)诊断。早期诊断可取器官组织切片做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分离病毒可取病料匀浆上清接种鸡胚尿囊腔,绒尿囊血管肿胀,鸡胚蜷缩并矮小化。病毒的进一步鉴定通常可用免疫荧光染色、凝胶扩散试验或免疫电镜技术,也可用RT-PCR 或DNA 探针。

(3)防控。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OIE 规定通报的疫病。建立无病鸡群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国外大多养鸡户从批准的种禽场获得1 日龄的雏鸡隔离饲养。弱毒苗被广泛地应用。疫苗来自无毒力的分离株,或者通过在鸡胚传代致弱。免疫途径包括饮水、喷雾或点眼。通常在7~10 日龄时接种疫苗,4 周龄时再次免疫。小于7 日龄的雏鸡免疫多数不成功,因为此时有母源抗体的干扰。由于AIBV 不断出现新的突变株,免疫效果是一个问题。

6.马立克病病毒(MDV)

本病毒学名为禽疱疹病毒2 型,是鸡的重要的传染病病原,并且具有致肿瘤特性。病毒是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靶细胞为T 淋巴细胞,目前归属甲型亚科。本病毒可分为3 个血清型,一般所说马立克病病毒指1 型,2 型为非致瘤毒株,3 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可致火鸡产卵下降,对鸡无致病性。

(1)致病机理。病毒对鸡及鹌鹑有致病性,其他禽类无致病意义周龄雏鸡即可感染发病,2~5 月龄高发,死亡率可达80%。病情复杂,可为神经淋巴瘤病,出现麻痹等症状。急性型则在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即已死亡。也可为眼型或皮肤型淋巴瘤。致病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毒株的毒力、鸡的日龄、性别、免疫状况及遗传品系有关。隐性感染鸡可终生带毒并排毒,其羽囊角化层的上皮细胞含有病毒,是污染源,易感鸡通过吸入此种毛屑感染。病毒不经卵传递。

新近的研究表明,MDV 基因组中的端粒酶重复(TMRs)与宿主基因组末端的端粒酶基因相同,病毒借助TMRs,可将病毒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端粒酶基因中,从而形成淋巴肿瘤。病毒基因组之所以能够在不断分裂的宿主细胞内始终存在,TMRs 介导的此种整合至关重要。

(2)诊断。免疫荧光染色等血清学方法可检出病毒分离可用全血白细胞层接种,或接种4 日龄鸡胚卵黄囊或绒尿膜,再用荧光抗体染色或电镜检查做出诊断。禽白血病病毒往往与本病毒同时存在,要注意鉴别。

(3)防控。由于HVT 与本病毒95%DNA 同源,常用作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某些天然无致病力毒株也筛选为疫苗,但需液氮保存,使用不便。常规方法是对1 日龄雏鸡进行免疫接种,试行18 日龄的鸡胚卵内接种有良效。对鸡群除采取全进全出的管理体制外,抗病育种也是防控措施之一,培育的抗病品系其红细胞具有B21 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