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五 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在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与细菌类似。
立克次氏体细胞多形,球杆状或杆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状菌直径0.2~0.7 μm,杆状菌大小为(0.3~0.6)μm×(0.8~2)μm,如图3.14 所示。贝氏柯克斯体最小,平均大小为0.25~1 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呈紫或蓝色,马基为洛法染成红色。它具有细胞壁,胞壁中含肽聚糖、脂多糖和蛋白质,是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同时含有RNA 和DNA 两种核酸,由于酶系不完整需在活细胞内寄生,专性寄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

图3.14 寄生在细胞内的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体的致病因子有两种:一为内毒素,由脂多糖组成,具有与肠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二为磷脂酶A,可分解脂膜而溶解细胞,导致宿主细胞中毒。立克次氏体主要以节肢动物(虱、蜱、螨等)为媒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有的立克次氏体能引起人类的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热、Q 热等严重疾病,而且立克次氏体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
立克次氏体酶系统不够完整,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ATP、辅酶I、辅酶A、NAD 等才能生长繁殖。除罗沙利马体外,其他的都为严格的真核细胞内寄生。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接种以及细胞培养等。
立克次氏体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尤对热敏感,室温放置数小时即可丧失活力;对低温及干燥的抵抗力强,在干燥虱粪中能存活数月;对一般消毒剂和广谱抗生素敏感,但是磺胺类药物不仅不能抑制反而促进立克次体的生长。
预防立克次体重点应针对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消灭体虱有望根绝流行性斑疹伤寒;灭鼠、杀灭媒介节肢动物是防止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热、斑点热的有效措施。特异性预防以接种疫苗为主,接种后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