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谦让与诚实谈起——反思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

从谦让与诚实谈起——反思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

【作者】张湘韵

谦让和诚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两种品德。“孔融让梨”以及小学课本中《诚实的孩子》(讲述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的故事)均体现了谦让与诚实的美德,常被人拿来传唱、称颂。当然,谦让若发自内心与诚实不谋而合时,自应当受到赞赏,然而现实生活当中,谦让与诚实往往发生冲突和矛盾。我家邻居的小孩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天,她爸爸买了几斤苹果回家,恰好孩子的表妹也来玩,父亲喊两个孩子吃苹果,这个孩子挑了个大的,父亲马上教育孩子说:“大的让给妹妹。‘孔融让梨’的故事你不是学过吗?”孩子犹豫了半天,委屈地说:“我就是想吃大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谦让与诚实发生冲突,人们处于两难之中时,如何处理谦让与诚实?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推而广之我们如何看待当今中小学道德教育?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道德生活的悲剧完全不在于善和恶,上帝和魔鬼的冲突,这个悲剧首先在于一个善和另一个善的冲突,一个价值和另一个价值的冲突。”(注:(俄)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205页。)由此可见,道德生活中一种价值与另一种价值发生冲突时,其中就有一个何为基本的问题。类似于谦让与诚实两者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谦让与诚实何为根本。谦让与诚实在许多人眼里属于真、善、美的范畴,事实上当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谦让与诚实实际上处于两个不同层面,诚实是根本,是每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谦让则是建立在诚实之上较高尚的美德。从以上可知,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首先强调做人、作为一个公民起码的品质。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否定谦让,只是谦让比诚实追求的境界更高。在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现实接受水平与能力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首先要求他们诚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培养他们谦让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