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想化

1、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想化

传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强调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却往往忽视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品质,盲目追求高尚的美德。一提到德就非常理想化地将“无私奉献”“先人后己”“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所有美德集一身。在教育当中,老师们也无不贯彻这种思想,孩子有一点点为私的念头,就大加斥责,视为变坏的苗头,全然不顾孩子们真情的流露,一心一意企图将孩子培养成“高风亮节”式的人物。本文并非是对“高风亮节”加以批判,只是若“高风亮节”建立在违心的基础上,为了讨好老师,就成了虚伪,其中必有某种利益的驱动,或迫于无奈。如此,不仅没有达到老师最初良好的愿望,反而使学生们渐渐学会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表面上谦让有礼、一团和气,实际上明争暗斗、反目成仇。因此越是有良好愿望而脱离现实情境,忽视学生真实感受的德育,不仅不能培养出理想的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而且使人容易走向另一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