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应走进生活
2025年08月10日
2、道德教育应走进生活
在理解的基础上,德育应以生活为根本。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的根。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上,道德才能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才能体味到公民教育的必要,也才会行之有效地贯彻、体现德育的精髓。道德不是先验的,它形成于生活之中,同生活一样具有历史性,随生活一道成长、变化。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将道德知识看作是永恒的,强调理性,稍加政治色彩,作为教义问答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一讲道德好像在说别人,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自己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对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不但不敬佩,反而嘲笑,称之为“傻子”。偶尔稍有触动,也只是一种奴性的关注,增加对权势的依赖,将行为的责任交给有权势的人。“教育本身应该是道德的教育,教育的生活是道德的生活。”道德的目的不是适应生活而是使人们生活得更好。它首先关注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用道德价值引导,改造现实生活,从而导向新的理想生活。我们讲道德教育应走向生活,并不是要取代理性的道德教育,两者应互为补充。道德并非不可教也不是完全可教。只有把道德教育放到现实的生活情境当中,才能让学生感到与自己息息相关,才愿意去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加以改进。道德教育还应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理性判断、思考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与现实生活的情境变化不可分割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把合为一体的道德与教育活生生地剥离开来,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学生们为此常常感到困惑,并未真正受到教育。良好的、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并不是几句话、几行字所能完成的,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细细地体味与把握。如何把课堂上的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受教育,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