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2025年08月10日
5.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研究表明,适度焦虑、保持乐观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只有保持乐观、轻松自如,个体思维才能活跃。一些创造性的灵感通常诞生于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就是典型的例证。
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不要引起学生自我概念的改变。例如教师或同学的羞辱、嘲笑、辱骂、蔑视或轻视等,会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会严重地干扰学习。而当对自我的威胁降到最低时,学生就会用一种辨别的方式来知觉经验,学习就会取得进展,自我也得到增强。例如阅读能力很低的学生,当他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时,心理就会感到恐慌,书本上文字符号就会比他坐在自己座位上阅读更难辩认。而当他处在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并相信对他的自我不构成威胁时,他就能以一种辨别的方式觉察书本上的文字符号、识别类似单词的不同要素、体验各部分的意义,并试图把他们组合起来,学习就会取得进展。(注: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89页。)
事实表明,不要因为学生成绩差而施加压力,鼓励学生自发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给予一些适当的建议,这要比奉行“棒打出孝子”这条金科玉律有效得多。试想当学生在忐忑不安的心境下听课,没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孤独感、压迫感及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充斥课堂,莫说创造性的发挥,就连最简单的接受知识也成了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命令、要求和不赞成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敌意、冷漠、退缩、挑衅以至情绪分裂,而教师的支持、认可的态度,就会启发学生,使其重视问题、团结减轻焦虑等。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设一种愉快、和谐、安全而又充满感情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