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在讲“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时,为了使学生掌握什么是商品,笔者设计这样一段导语:“你们现在用的钢笔、直尺等学习用品是商品,老师使用的粉笔也是商品,大家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学习用品?”“学校为什么要购买粉笔?”学生纷纷回答说:“我们需要学习用具,老师上课需要用粉笔,”我接着问,“我们需要,说明它们有用,那么,是否可以说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商品呢?如果说,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商品,那么粮食有用吗?为什么农民吃自己种的粮食就不是商品呢?”这样导入新课,既交待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