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我是阿青。

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吉林人民出版社计划推出系列纪念、献礼图书,其中《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分卷的担子,落在了我的肩上。

在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些有趣的,也可以说是引人入胜的人和事,我的内心世界几乎是被无限拓展开来,甚至我的灵魂也同时得到了升华,我的视野中呈现出既真切又新异的景象。掩卷而思,繁象绮丽,内心充实着闻道之后的欢欣。隔着百年的时空,与伟大人物的心灵相互映照,仿佛澄澈溪流中动物饮水的形影。

从起笔到完稿,虽然是短暂的阅历,却让我真正走近了李大钊,走近了他这样的一类人,也因此走进了现实生活。本以为距离我们很近的事物,其实已经被我们疏离很久了。

为了深入了解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生平事迹,我虚心学习,检索请教,“人皆我师”的形象效应星动影摇,终于在互联网上结识了一位同道,网名“小春”。她和我一样喜欢党史,和我一样崇拜革命先烈。

小春称我为学长,言谈之间一见如故,不外道、不客气,直接给我推荐一位高人,网名“林下春深”,名下没有简介,个性签名却很有意思:“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荀子的这句话并不常见,感觉这是一位有国学根基的人。小春盛赞其人风趣高雅,思维机敏,且极善譬喻,纵使交谈简略,但是片言之间,仍然能够让人如在春林,坐而忘归。

小春自始至终都称他为“博士”,这样的称呼,连同恰如其分的寒暄,言语之间摇曳着亲密和敬重的神韵。

小春与“博士”绝对“很熟”,然而关于对方的身份并不完全知晓,这也是现代互联网独有的交往现象,完全改写了“认识”的概念。但是,只要是有“博士”先生谈理论道的场合,小春是一定要坐前排沙发旁听的。

本来我是觉得“林下春深”这个名字很有美感,即使简缩为“林下”或者“春深”也都是颇具意境的雅号,读来让人齿间留香的。但是小春的频繁称呼“博士”,却起到了信息强化的作用,这也是“截断众流”的力量吧,仿佛宣告归属一般,我也跟着称“博士”。

一番物竞天择之后,新的成了旗子,随风飘扬着;旧的成了背景,显得愈加风光。“博士”的格言是:“网络归网络,现实归现实。”

听了小春的好心叮咛,我心里不由得警醒起来,对这位“博士”先生,既想亲近,又想保持点儿距离。他对我有足够的引力,我却要保持自己的轨迹。这么一来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敬”的氛围,仿佛一个大气层,无形无色地存在,挑拣着循环往复的信息。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因为“李大钊”这个谈话主题,本来在初次交往中我小心寻找的“门”和“径”,与“墙”和“城”一起消失了,尤其是相互坦诚地交换意见表明立场之后,严肃的礼节化作愉悦轻松,着眼处处,尽是美景。

原来博士早年曾经拜访过李大钊的故居,并且做了许多功课,他热切地对我和小春说:“你要换一种眼光看李大钊,换一种眼光看当年的革命家,把他们当作寻常人,把你自己整顿成为身心健全的人,然后从他们走过的道路上,尤其是生活小事上,细心发现非常之处,才能‘走近李大钊’。”

这就是很有趣的互联网上特有的交谈方式,他这样言说(其实是打字让我们阅读),我们必然会受到另外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博士”和“林下春深”,相映成趣的新旧名号,如此一来,在我的头脑中势必出现这样的画面:春光明媚的丛林,峨冠博带的智者,灼烁飞扬的思想。诗一般的境界,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跟我一样深深感叹:典雅绚丽!

我诚心诚意地接受邀请,有幸来到“博士”的网上空间,一睹当代雅士的风姿华彩,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博士的空间设置非常考究,既有符合成年人士身份的简约朴实,又有与阅历智识相掩映的盎然生趣。这是我所喜欢的。

美意有时候就是一种眼光。

博士给我推荐了一段他的随笔,那是他拜访乐亭的见闻:

深秋的华北平原,10月末11月初这段时间,村村场院之中,五谷丰登,高高扬起的谷粒,在夕阳的照耀下,此起彼落,百里连绵,仿佛金色的火焰,伴着欢快的锣鼓,演绎着勤劳的歌舞。唐山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无际的田野,缤纷的植被,浪花上流动着的阳光,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山与海水映衬之中,如诗如画的色调,既纯净,又浓烈。

“朝圣”的车轮,仿佛行驶在梦境里,仿佛驶入辉煌空远的水墨丹青,从唐山市区出发,一路向东、向南,大约行驶70公里多一点儿,1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乐亭古镇。乐亭县是李大钊的出生地,乐亭也因为他而举世闻名。

沿途迢递的景色,在视觉和情绪的混搭中叠加起来,仿佛琴箫和鸣,钟鼓琮琮,奔放的眼波跃入寂静的田野,20分钟的路程,一切突然舒缓下来,大黑坨村安静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与浩瀚的渤海之间。这里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李大钊的故里。

清秀的山峦,澄澈的海水,悠扬的牧笛和渔歌,在恬静的光影荡漾中,正演绎一场金黄与翠绿、现实与往昔、梦想与追忆的声光的盛会。

李大钊故居的晚秋,优美而宁静。

一篇读罢,万籁俱静。

这段文字让我久久地出神。博士的原野景光,就像名家画笔描绘的自然界,那些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因为深情牵引着视线,便有了数不尽的发现。看见,说来轻巧,原来“看”真的不一定“见”。仿佛清澈之水浮载着美丽花瓣,悠远流淌。小春说:“博士的文笔,让人读了有一种归属的愿望,愿意留在他的境界里。”

我有深深的同感。每当思及我的祖辈我的亲人归于大化,很多美好都已经不复存在,却还有屋檐上的融雪淙淙流淌伴着明媚春光,和他们在的时候一样,于是就更觉得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割舍和泯灭,不会随时光而去,以至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