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巨星在破碎山河上升起

肆 巨星在破碎山河上升起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摘自李大钊《吊圆明园故址》二首

因为上一次的对话说到了雍正版的陶渊明,我和小春意犹未尽,博士便约我们“看图说话”,同观圆明园的图片。博士认为,这所建筑的真正美学意义,是在它成为废墟之后。这个我们都能理解,这种美不是“养眼”,而是更富有内涵,更让人惊心动魄。说到这个举世闻名的废墟,肃杀的寒冬、衰败的深秋、寂寥的早春,反而不宜作为谈话的背景,它们与废墟在性质上太靠近了,没有差异,遂缺少了某些烘托怅恨气氛的力量元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深知这里面的力道,这破碎的美酿成的悲剧旋涡,足以把人带入惊恐哀伤的深渊。

每当仲夏万物繁盛的时节,日影从福海上面返照草木掩映中的断壁残垣,灰白的瓦石镀着一层金色光晕,立刻就有了诸神静默的氛围。

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孙中山领导的黄冈起义失败。

徐锡麟击杀安徽巡抚恩铭。

梁启超在日本呼吁大清君主立宪。革命家秋瑾英勇就义。

……

中华民族所有的荣辱悲喜,在这儿,你仿佛能够听到沉郁顿挫的旁白,以及回荡在少年李大钊意想中的古老中华残灰余烬上胡笳的呜咽。

我已经完全接受了博士所表达的美学境界,他的唯美图文让我获益良多。在他看来,科学就像庄严的声音让人担心拷问,美就像挚爱的声音仿佛魔咒让人心驰神往。他说:“到了一定层面,就不仅要推究是不是,还必须审视美不美。”

1907年秋,李大钊从永平府中学毕业,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至1913年夏毕业,前后整整6年。这6年在李大钊短暂的一生中可谓是峥嵘岁月、灿烂年华。首先,这是18岁到24岁的黄金岁月,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有创造力的时光。其次,在这6年中,李大钊的现代人文知识全面提高,突飞猛进,由一个初中生,变成一个大专生。在当时,这样的学历水平已经是凤毛麟角。因为当时“新学”刚开办不久,本来高等专科学校就不多,加之该校是1907年根据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授命创办的,是全国第一所政法专科学校,可谓“金枝玉叶”。学校课程是比照全国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设置的,既有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清代法律典章内容,更多的则是政治学、政治学史、经济学史、比较宪法、比较行政法、地方自治论、中国法制史、选举制论、警察学、商业通论、民法要义、外交通义、外国贸易论、刑法总论、财政学、经济学原理、应用经济学、货币论、银行论、外交史、最近世界政治史、社会学、中外通商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统计学等近现代社会科学课程。外语教学也很受重视。李大钊除了继续学习英语之外,还开始兼修日语。有的课由外籍教师直接用外语授课。从这些必修学科可以看出,该校肯定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也是最高的政法院校。李大钊的学识水平也由此可见一斑。难怪他的文章给人的印象是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原来都下功夫学过。

中国法政学堂旧址

这且不说,关键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这6年是翻天覆地的6年。在这6年中,准确些说,是1911年,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1912年,一种崭新的共和制度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大地上出现,这样一种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对于一个政法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思想上、认知上,乃至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受到的冲击,应该说是平常年代100年都达不到的。这6年的中国犹如一个大熔炉,李大钊经过这个大熔炉的锻炼,好比是炼出了一副火眼金睛,对旧中国的种种丑恶和弊端有了深刻的洞察和思考,对于中国朝野的各类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使其在私塾中产生的忧国忧民思想有了新的升华。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6年当中,他开始步入社会,以实际行动干预时政,甚至加入政党,真正开始走上政治道路,开启政治人生,为他此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李大钊这颗中国政治新星升起的地方。

血气方刚的李大钊,在这个时期改用“钊”做自己的名字。他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繁重学业带给他的不是压力和负担,而是兴奋和快乐。他给同学的印象是衣着朴素、品行高尚,富有侠义之气,而且见识卓越、学养深厚、能诗善文。尤其是他的文章风格酣畅淋漓,豪健俊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大有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