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对话
阿青:博士先生好!
博士:阿青好!
博士:甚是妥当。李大钊的这篇文章,就像打开城门的钥匙。处在当时的新旧阵营之间,如同一座森严的城堡,想要一窥其中的奥妙,倘若不遵循哲学的路径,恐怕连门都找不到。
阿青:得到博士先生的首肯,我心立刻安稳了不少。《新青年》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以往的文学期刊难以与之相提并论。《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李大钊的《青春》发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1号上,时间是1916年9月1日,是对《新青年》的支持和声援。
从高中至今,我没少接触《青春》这篇文章,被提问最多的,便是写作背景和“青春”的含义。
小春:据我所知,《青春》写作之际,恰遇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3日正式发布取消帝制令,反袁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所以李大钊笔下的“春天”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国家的政治气象。他所讴歌的“青春”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是人的一种感觉,同时又外化为人的身体、心理和行为。它不仅表现为宇宙的无穷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在个人与群体身上,故能“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一句话,青春就是生命,青春就是活力,青春就是奋斗,青春就是创新。
阿青:小春讲得真好!那么在这里“青年”一词你是怎么解释的呢?
小春:在这里,“青年”就是青春的别名,而不仅仅是年龄的称谓。一个人只要具有青年之奋斗精神,那么即使白发苍苍,也永葆青春,也是一个活力充沛的“青年”。
阿青:说得好!这是对青年和青春最好的诠释!
小春:谢谢夸奖!我学得还很不够。得到学长表扬,深感荣幸。岂不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阿青:哈哈!我说的都是实话,咱们与博士的这种交谈,就像知己之间的闲聊,即便谁都不说“开心”,亦是敞开心扉的。
小春:是的!有时候甚至觉得我们是坐在茶室里,有时又是在图书馆里,有时又是海滨林际,我就在一旁看着,你和博士两个人对面而坐,彬彬有礼又热情洋溢,就像两个古人。这样的对话形式,也是你说的博士的“美学”吧?感觉一切都好美的样子,内心仿佛有一炉炭火慢慢烘着,暖洋洋的。
博士:嗯,我早就说过,小春的感悟能力是一流的。
小春:我打小就是想象力丰富而已。
阿青:不止如此,你为人不浮躁,待人对事虔敬,所以聊天的时候思路总能跟上,哪怕是博士的妙理大道。我也理解博士经常使用典型图片,有时候确实需要打开或者限定“景境”。
博士:是的,语言本身承载的信息有限,所以古来文章大家,都很重视场景画面的布置安排。阿青只要开口说话,就让人欣悦啊。《新青年》和李大钊,开启了圣贤人格与虔诚心灵的互动,是一群人的合力,催发了新的时代汹涌的大潮。
阿青:《青春》这篇文章结构宏大,如何提纲挈领地把握其内容,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有一定难度。此文篇幅近九千字,在当时文章中算是比较长的。开头“春日载阳,东风解冻”一段话,好比古代诗歌的起兴,是为了引出正文。正文的主要内容是总论青春之美好,青年之可爱。
“彼幽闲贞静之青春,携来无限之希望、无限之兴趣,飘然贡其柔丽之姿于吾前途辽远之青年之前,而默许以独享之权利。嗟吾青年可爱之学子乎!彼美之青春,念子之任重而道远也,子之内美而修能也,怜子之劳,爱子之才也,故而经年一度,展其怡和之颜,饯子于长征迈往之途,冀有以慰子之心也。”
小春:写得太美了。在李大钊先生的笔下,一年一度的春天就是青春姣好的面容,它以“柔丽之姿”,携来无限之希望,贡献于“可爱之学子”面前。因为青年学子们任重而道远,内美而外修,有高尚之理想,有神圣之使命,有远大之事业,有艰巨之责任。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个青年的光荣和自豪。同时感受到李大钊的文章里,到处都是博士的“美学”和学长的“景境”。
阿青:文章接下来讲,一切宇宙万物之轮回反复,连续流转,无非青春之进程。而这种无初无终、无限无极、无方无体之机轴,亦即无尽之青春。青年人应该有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冲荡其潮流,抵拒其势力,以其不变应其变,以其同操其异,以宇宙之生涯为自我之生涯,以宇宙之青春为自我之青春。宇宙无尽,即青春无尽,即自我无尽。如此之精神,即生死肉骨、回天再造之精神。如此之气魄,真可谓慷慨悲壮、气吞山河!
惟真知爱青春者,乃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惟真能识宇宙有无尽之青春者,乃能具此种精神与气魄。惟真有此种精神与气魄者,乃能永享宇宙无尽之青春。
小春: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可是,“生死肉骨”怎么讲呢?
阿青:这是一种古文句式,称为“动词的使动式”。“生死”就是“使死人复生”,“肉骨”就是使枯骨长肉。在这里,“肉”是名词做动词用,当“长肉”讲。
接下来一段,讲的是地球与青年的关系。我最欣赏这句:“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这“柔化”二字用得妙极。
小春:我喜欢这几句:“吾人有现在一刹那之地球,即有现在一刹那之青春,即当尽现在一刹那对于地球之责任。虽明知未来一刹那之地球必毁,当知未来一刹那之青春不毁,未来一刹那之地球,虽非现在一刹那之地球,而未来一刹那之青春,犹是现在一刹那之青春。未来一刹那之我,仍有对于未来一刹那之地球之责任。庸得以虞地球形体之幻灭,而猥为沮丧哉!”我认为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地老天荒,青春永存。
阿青:嗯。这样的句式,往复排比,看似等同,实则蕴含着潜移默化之功,阅读稍不凝神,就不走心了。小春读得好。接下来一段很有意思,讲的是地球的变迁与人类的命运,其主要观点是:“人类之生活,反乎自然之生活也。”
比如人类有衣裳穿就失去了毛发,有熟食吃就退化了胃肠的消化功能。“其趋文明也日进,其背自然也日遐。”久而久之,“人类所以日向灭种之途者,若决江河,奔流莫遏,长此不已,劫焉可逃?”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应该“依人为之工夫,致其背逆自然之生活,无异于顺适自然之生活。斯则人类之寿,虽在耄耋之年,而吾人苟奋自我之欲能,又何不可返于无尽青春之域,而奏起死回生之功也?”
小春:语句太美了!而且明白晓畅,灌注心灵,毫无阻隔。这段话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非常接近,也符合环保精神。李大钊的思想太超前了!
阿青:我也有同感。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今时代的产物,在一百年前,无论何人都不可能提出这一思想。但是李大钊先生能在一百年前就为人类的命运设计解决方案,其思想内涵甚至外溢百年之后,我认为这就是“青春哲学”的魅力所在。
小春:赞同!因为人类命运是哲学的最高问题。《青春》一文正面回答了这一问题,所以谓之“青春哲学”是实至名归。我认为这是李大钊先生为我们青年人量身打造的哲学,所以学长才有“青年哲学”这个说法吧。
阿青:其实“哲学”这个词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哲学也可以指人生态度、做人准则之类。“青年哲学”就属于此类。
文章接下来讲中华民族之命运以及中国青年的责任。其中这段话我记忆尤深:“吾族青年所当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吾族今后之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盖尝闻之,生命者,死与再生之连续也。今后人类之问题,民族之问题,非苟生残存之问题,乃复活更生、回春再造之问题也。”
小春: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才是李大钊先生写作《青春》的本意,对吗?
阿青:是的。还有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白首中华者,青春中华本以胚孕之实也。青春中华者,白首中华托以再生之华也。白首中华者,渐即废落之中华也。青春中华者,方复开敷之中华也。”
小春:我更喜欢这段:“总之,青年之自觉,一在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进而纵现在青春之我,扑杀过去青春之我,促今日青春之我,禅让明日青春之我。一在脱绝浮世虚伪之机械生活,以特立独行之我,立于行健不息之大机轴。袒裼裸裎,去来无罫,全其优美高尚之天,不仅以今日青春之我,追杀今日白首之我,并宜以今日青春之我,豫杀来日白首之我,此固人生惟一之蕲向,青年惟一之责任也矣。”这是李大钊先生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兴利除弊,革故鼎新,遵照先生的教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青春永驻了。
阿青:对!《青春》之结尾,是为青年鼓劲加油。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这样的文字和理念,读来就让人心生敬佩,让人忍不住再三诵读思索,直至满眼泪光。痛快!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正是总书记赋予新时代青年伟大之使命。
博士:感谢阿青和小春的解读,我亦受益匪浅。对于《青春》这篇雄文,我从少年至今,每读一次感受都不相同。最初只是看谨严富丽的词彩,逐渐又发现了其中的山呼海啸,如今又觉得作者等于是再造了一个世界,用来安放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梦想。真是越懂事越明白李大钊的伟大,越长大就越崇拜他。
经典导读
是则地球一日存在,即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之青春一日存在,即地球之青春一日存在。吾人有现在一刹那之地球,即有现在一刹那之青春,即当尽现在一刹那对于地球之责任。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乘风破浪,迢迢乎远矣,复何无计留春望尘莫及之忧哉?
注:节选自《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