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柒 怀纯真纯诚之志做顶天立地之人
当我们怀着崇敬之心解读李大钊烈士生平的时候,还惊讶地发现了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20世纪初的中国新民主主义先驱们,他们猛烈地抨击“旧文化”的犀利武器,以及他们在人群之中一呼百应的感召力,竟然是旧文化的熔炉铸造而成的。他们都接受过以应试为目的的私塾启蒙教育,“子曰诗云”“四书五经”贯穿了这些伟大人物少年学习生活的始终。从现代心理科学上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基本上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古人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诚然,不仅马克思主义成就了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人格的伟大与崇高,而且李大钊、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由此我们震惊于这些伟人的博学多才和睿智,对他们的赫奕文章与辉煌功业深深叹服,并且情不自禁地思索他们非凡品德与智慧的成因,结果我们的思绪重又落在了传统文化上面。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一。继承和弘扬,因此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光荣使命,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义务和责任。
在博士的空间里有一篇关于《大学》的读书心得,往圣先贤们的格物修身,与我所仰慕的李大钊烈士的美德和智慧,竟如此契合,这是一条简便易行的伟大心灵的养成之路。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问世于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文化璀璨的春秋战国时代,作者是孔子的弟子曾子。《礼记》是古代用于治国理政、提升执政者智能的经典,而《大学》《中庸》等篇目就更是其中的纲领,从汉代到清代都被统治者奉为执政圭臬、修身秘钥。古代中华文化的正统是儒学,儒学的核心在“四书”,“四书”的首篇就是《大学》,其地位崇高,天下普及,贯穿中国封建时代经久不衰。从王阳明到曾文正,以及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党政领导人,他们能够建立盖世功勋,成就伟大事业,文采风流,都与《大学》的启蒙筑基息息相关。可以说,《大学》正是儒学的打开方式。
高中时候学习古文,接触过《大学》里面的部分章节,老师的讲解,即便只是从汉语言的角度,偏重了古文的词义语法,然而《大学》正文里的章句,尤其那些国、民、天下之类的宏大概念,以及格物、致知之中所深藏的精微奥义,都足以在我的脑海中浪花翻涌,久久轰鸣。
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本身便有研读国学经典的要求。时至今日,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我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尤其《大学》一篇,虽然不敢说是精读或者研究,至少可以当得“仔细”二字。逐渐年长之后,对《大学》的理解,也就不再是高中、本科级别的了,那些如雷贯耳的宏大概念,在我经历了生活、工作历练,获得较比从前更多的知识能力之后,就变得更加清晰,更加亲切,更加耐人寻味。
就像书法艺术注重笔法、间架、布局一样,古代的经典文献,同样是在表达思想的前提下,讲究辞色、立意、谋篇。这都是为了避开歧义以求至善至美,达成最大的感召力量。就像赏析古典诗词一样,你了解的相关典故越多,越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超绝。
我的阅读经验之一:满怀真情
不论儿童还是成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的构建蓝图,就是自幼听来的故事。每个民族都有感人的关于英雄豪杰的传说,故事里面有善恶有是非,人的好恶,情感的倾向,乃至信仰的确立,都与此相关。
读书如待人。古语云:“君子亲而敬之,小人敬而远之。”读书亦然,丑恶思想,垃圾文字,就要“非礼勿视”,不让它污染我们的眼睛。圣贤的言论,高尚者的事迹,就要心怀敬爱、真诚对待。譬如对待父母、祖国、信仰,人们的感情往往是无条件的,不夹带批判意识的,然而也绝非盲目糊涂,这是因为真诚。
圣贤的言辞,经典文献,都是在正常的生活状态里,从正面获得的知识和思想,首先就与人的欢喜、敬仰之心合节合拍。最信任的人,最郑重的叮咛,正是心和心的相呼相应。除非是逆反心理作怪,至善至美、崇高伟大的事物,本就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理,越是你喜欢的人你就越乐于关注,越容易理解,越容易成为知心、知音、知己。这都是有真情做桥路的缘故吧。若无认同,哪有相知。读古人的书,进而认知作者的心,然后将心比心,获得文字之外的信息,异代智者间的印证,亦是如此。
读到“大学之道”四个字,视角就要为之高远起来,胸襟就要为之朗阔起来,气血就要为之炽热起来,这就是人类做抉择时候的主动力——感情的力量。
读一本书之前,多了解作者,认同之后,就要像对待远方来朋一样,满怀深情地与之相处,与作者的心跳、呼吸同频同步,像作者那样看待事物。这就是感受,经由五感达成的接受。
热爱我们心目中的导师,热爱我们崇敬的作者,热爱我们所崇尚的真理,这就是读书认知之前,开启大门的钥匙。否则你看到的思想知识,或许不是它的本真。
我的阅读经验之二:反复求诚
“真诚”二字同时出现的时候,似乎说的是一个意思。说完“真”再说“诚”的时候,不仔细掂量一番,就很难求出两者的不同了。“真”是本然、本该的样子,“诚”是做到“真”的办法。如果说“真”是固定物体的钉子,那么“诚”就是敲击它的锤子,是实打实的。
孟子的“三省吾身”,开启了后世儒者的内省法门。“三省”就是儒家求诚的功夫。公正地扪心自问,穷究以维护公正,“诚”贯穿了一切言行的始终。
我们表示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我们确实喜欢吗?确实如我们对人说的那般程度吗?我们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了吗?谁能推问自己的内心就像一场严密的诉讼呢?“大学之道”四个字,如同水渠中的四个坑洼,倘若身心不肯真正地壮大起来,不能为此端身易色热血澎湃,智慧必将在这里停滞不前,即便关注后文,像是仔细看,实际上都是疏离虚假的了。
诚,是“初心”的提醒机制,我们既要设置一个目标,还要时时记住这个目标,还要确保最合理地对待它。不诚则初心归零,守诚则天下可行。你看,人心就像烛火,始终在摇动,始终保持着一个方向,没有固定不变的最佳状态,永远都在追求之中。因此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精神抖擞,需要全神贯注,守住诚意,贯彻始终。
诚是不骗自己,不诚者不肯进一步追究自己的本心。因此在真理面前,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鼠目寸光,有的人雄视古今。
我的阅读经验之三:设身处地
读书人可以把自己当作导演、演员,当作故事里的真实的主角。角度各异,看到的事物的样貌也会有所不同。女儿幼年的时候,我曾经蹲下身在她的高度观赏花草树木。我惊讶地发现,呈现在我眼前的几乎是另一番景致。由此就不难想到,倘若与儿童探讨风光,成年人如果不蹲下身来,势必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跨越遥远的时空距离,去理解古人的本意,必须了解历史背景,把情境还原,以同理之心,解读作者内心的声音。领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需要读者尽力把自己调整到儒家定义的“君子”频率上,编导、演绎这个君子角色,以无限趋近的相同性质,达成相互的理解与认知。
设想我们是最好的父母,设想处在古代残酷的环境下,嘱咐即将闯荡社会的爱子,我们要说些什么呢?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又有含金量,又不至于造成误导,我们该说些什么呢?保持这个心态,再去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他们的话语了呢?那就是“仁者的叮咛”。
因此读《大学》,还需要了解曾子的时代,他的师承,他的处境,以及史上有迹可循的此前此后的验证。不必事无巨细全知道,但是不可以一点儿都不知道。就好比看一个人射箭,不了解靶心所在,如何能够判断他的水平呢。
我的阅读经验之四:检索分析
网络时代,人手一机,“碎片化阅读”成了很多人阅读的特色。然而这样的阅读,了解一般化的资讯还可以,但是无法用于了解人心、探求物理、洞明世事。
作为读书人,手边或者电脑收藏夹里,必须有一本词典,时常备用,便于检索。
《大学》开篇中“止于至善”的“止”是最容易有争议的。词典上最为相关的“止”字的定义有两种:
其一是“停住,中断进程”。例句如《广韵》:“止,停也,息也。”《吕氏春秋》:“亦可以止矣。”
其二是“居住、栖居、栖息”。例句如《大学》篇章里自带两个例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如果不加检索,没看到这么多的外延词义,就容易被“艺无止境”这个多见词语带偏了思路,因为我就遇到几次,有人把这两个词语里面的“止”字含混着理解。这样含混的结果,就容易对“止于至善”做出“不再进取”的解说。
汉字创始于象形会意指事形声,每个字都可以拍一段有声有色的视频,从每个字的源头看它的演变,对比参照,就能圈定作者的用意。
在广阔的国土上,百姓定居下来,一定是不再有或者减少了战争杀戮,时段上足以通过农耕维持生活。文中又用黄鸟的择木而栖、繁衍生息,透露生命的喜悦之感。
终于找到这里,力争有所作为吧!所以“止于至善”的“止”字,可以让我们探查到“让某样事物更美好”的寓意。至善,是疆域,是高度,是新的起点。
我的阅读经验之五:知行并重
大学之道,从“治国平天下”一路贯穿到“格物致知”,需要读和解的地方不多,几乎步步都是动手动心的操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的这一段,都是关乎知行的学问,知与行的关系在这里最为紧密。
古代儒家学者几乎都有一套修身炼气的法门。颜回的心斋坐忘,苏东坡、王阳明的打坐调息,几乎成了他们的日课,都是做足了克己的功夫。
读书之事,如果只求学问,不及其他,那么最多也是增长学问、积累常识而已,不足以变化性情升华生命。倘若仅仅耽于阅读之乐,难免养成夸夸其谈的毛病,对于修身明德,反而有害无益了。这也是好多人认为《大学》这样备受古圣贤推崇的经典文献大而无用的一个原因。这就像武功秘籍一样,假冒伪劣固然有害,得到真经光说不练也是枉然。
所谓大学,学者的衣食住行,气息神情,乐趣梦想,都需要入得门来,勤修苦炼,而后方可达成安定天下万众敬仰的大成境界。
毛泽东思想理论中,包含了很多质朴透彻的国学精髓。而古人的知行说,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里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不仅是真理的检验者,也是真理的忠实奉行者。当时代需要判定真理的时候,实践是检验者。当时代需要探索与实践的时候,真理就是引导者。所以熟读“四书”的人,再读毛泽东的文章,就会惊叹伟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以及修养身心形成的巍峨气象。
《大学》这样的文字,就好比人类心脑使用说明书,它的妙用不是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而要做得妥当,也必须读得准确。就像我们解读春天,必须动用全部的身心,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阅读经典本该如此,不能求快,不必求多,字字句句,概念与定义,内涵与外延,要处处解得透,处处通得过,正所谓盈科而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