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少年在新世界的窗口

叁 少年在新世界的窗口

永平府这个地名,对现代人而言确实有点儿陌生,但是如果告诉你它的辖区包括唐山、秦皇岛,是不是就有些亲切感了呢?这个明清时代设置的州府,往远古追溯,作为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它可是大大的有名。

孤竹国——这是响彻整个中国历史的高贤、大隐的代名词。孤竹国腹地,在滦河西岸的海阳国境内,即今天滦州市的横山以南,唐山以东的滦南、曹妃甸区、乐亭两县一区境内。永平府位于乐亭县治所北偏西60公里左右,相传是商代孤竹国所在地。城内有夷齐故里,城外有首阳山。这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相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留下遗嘱让三子叔齐继承王位。可能是叔齐有能力,也可能是老父偏爱,但是这种安排不合乎“立长不立幼”的古训。所以当父亲死后,叔齐主动让大哥伯夷继位。伯夷以遵从父命为由拒绝继位。为了不当国王,他干脆出逃,远离孤竹国。可是跑着跑着却遇到了叔齐,一问,他也是不肯继位,想逃跑。

二人想到一块儿了,于是结伴而行。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有德,敬老爱幼,于是决定一起过去拜访一下。

可是还没走到地方就听说姬昌已经去世了,而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正在起兵伐纣,于是二人迎了上去。在孟津这个地方拦住周武王的马头,大声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这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武王手下的保镖想给二人点颜色看看,姜太公连忙制止说:“此义人也。”说着,把二人扶到路边去了。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靠采集野菜为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中。

对于伯夷、叔齐之死,孔子评论说:“(二人)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孟子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中国历代文人对伯夷、叔齐的行为推崇备至,认为这是君子最为高尚的品性,因此也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之价值不在于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是否符合道义和礼制,是否为后世所称道,是否能流芳千古。

《三国演义》里面说,河北多义士。这样的人类美德教育基地,几千年积聚的能量,想必是比渤海湾还要浩瀚吧。

1905年,16岁的李大钊随参加科举考试的部分学生一起转入永平府中学,进入了夷齐精神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