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对话
阿青:博士先生好!
博士:阿青好!
小春:博士好!您的空间背景图所展示的是茶室还是酒馆啊?
博士:小春好!要茶得茶,要酒得酒。
小春:一个素雅,一个热烈,不会造成抵触吗?
博士:没人可以规定哪个必须素雅,哪个必须热烈。
阿青:小春是想问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的事吧?
小春:是的,按照常人理解,安排李大钊进入图书馆的师长,应该是希望他安静读书吧,而李大钊做了图书馆馆长之后,似乎并没有把读书当作首要任务,更多的还是参加一些活动,这样不会受到批评吗?
阿青:所以博士说:“要茶得茶,要酒得酒。”谁说在图书馆就一定要看书呢?
博士:不怪小春质疑,怪我没说明白。李大钊喜欢北大图书馆,不是因为这里图书多,而是因为来这里读书的人多。这里是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的会集之地。
阿青:是的,李大钊看好这个“道场”,就是因为在这里更便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培养人才,为民主革命的未来蓄力造势。今人一提起李大钊先生,首先想到的职务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这个北大图书馆堪称中国共产党的“福地”“发祥地”和革命圣地。从这里走出了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中毛泽东同志更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领袖。此地如果对外开放,必会成为红色旅游第一站。
小春:哈哈,有创意。博士和学长这样一说我就明白了。
阿青:这期间发生的事件,最重要的当属李大钊与毛泽东的相遇。据李大钊讲,在他眼里,这位青年面容清瘦,个子高出一般人,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鼻梁很高,额骨凸出,双眼炯炯有神。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衣着朴素,说话平易,乡音很重,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精力过人,不知疲倦,自尊心极强,酷爱读报,对于世界时事和各国政治情况都很了解。
博士:其间毛泽东先后两次到北京,读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有三本书是李大钊推荐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第二本是《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第三本是《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这都是当时比较重要的进步思想读物。
阿青:到了1920年夏天,毛泽东在理论上以及某些行动上,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了。
小春:据他自己讲,他这段时光并不太如意呢。
阿青:主要是他的工作简单枯燥,加之在北京大学的教职员中,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可能是最低的,在有些教授眼里就是“打杂的”。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毛泽东来说,肯定不会好受。他在登记来图书馆读报者姓名时,发现了一些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他很想和他们接触交流,谈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大忙人,根本没有时间与他闲聊。再说他的湘潭方言也没有几个人能听得懂。
博士:可以想象那个时候毛泽东的心情应该是很压抑的。
阿青:当时的毛泽东身无分文,心怀天下,其行事风格不拘小节,特立独行。比如登记读者姓名,按规定应该一笔一画地写,可是他的字龙飞凤舞,很多人不认得。旁人提出意见,他哈哈一笑,口说改正,可是没过几天,又“飞舞”起来。还有一次,他帮一个杂志编辑部登录来稿。按规定,应该有稿必录,最后由编辑决定怎么处理。可是毛泽东看到有的稿件内容荒谬反动,便直接扔进纸篓里,不给登记。编辑也拿他没办法。
小春:太有性格了。
阿青:这不单是性格问题,而是不被规则束缚,不被他人左右,不做违心的事。这叫“领袖气质”。
博士:古人就说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对于毛泽东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你不能用寻常的标准来要求。当时他是由于生活所迫,没有办法,才来做这项工作。他根本没想做一个模范的图书管理员。
阿青:或许这是毛泽东一生干过的最不情愿的一项工作,但又是收获最大的一项工作。
小春:“人生无处不青山”啊!
阿青:话说回来,李大钊任馆长期间,其辉煌业绩人所共见。据资料介绍,在五年的任期内,他对北大图书馆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为我国第一个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使北大图书馆在主要方面接近或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他还积极参与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协会,曾在《晨报》发表文章介绍美国17所图书馆学校的建校情况及其课程设置,并建议在正规图书馆学校不能马上建立之前,举办一些短期训练班或召开讲演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在他的建议下于1920年暑假期间开办了图书馆讲习会,他还应邀担任了该会的讲习员。同时,李大钊最早从理论上阐明了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及作用,是我国图书馆从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变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小春:除此之外,我认为李大钊先生在这期间最值得称道的是参与并领导北京教师索薪斗争的壮举。学长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阿青:好的。这是当时北京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起因是从1921年1月份开始直到3月份,北洋政府教育部始终拖欠北京中专以上八校的教师工资和教育经费,广大教师生活陷入极大的困难。为此,从1921年3月14日起八校教职员展开了大规模的索薪斗争。为领导这次斗争,各校派出代表三人组成代表联席会。李大钊同时被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两校推为代表,并担任该会的新闻股干事、《半周刊》编辑,在该会主席马叙伦生病期间还代理一段主席职务。这次索薪斗争历时4个多月,召开正式会议76次,加上临时会议共百余次,几乎一天一个会。7月28日,斗争取得最后胜利,各项要求一一落实,八校校长通电复职,宣布校务恢复原状,9月1日开课。次日,八校教职员宣布复职。
小春:我发现,这段时间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李大钊没有参加,是不是与这次索薪斗争有关啊?
阿青:是的。在长达4个多月的索薪斗争中,李大钊始终站在第一线。在“六三”请愿中,不少教职员代表,包括他在内均遭到军警毒打,马叙伦受伤住院,于是他再度代理主席职务,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旁顾,因此未能参加会议。
小春:以李大钊先生大才,陷于这些小事之中,以至于没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不是有点可惜啊?
阿青:也不能这么说。毕竟这是关系到成百上千教师全家吃饭的大问题,是近在眼前的难关,属于当务之急,也不算是小事。再说革命不就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的吗?李大钊先生在索薪斗争中的表现,所有教职员工都看在眼里,这对他的威信和影响力的提高肯定大有帮助。先生后来成功地发展党的组织,领导中共北方局的工作,都与此次斗争有一定关系。
博士:是的,民生无小事。至于影响力,可以说,经过这次斗争,北京市中专以上院校教职工无人不知李大钊。这对于他宣传党的主义、发展党的组织,肯定是有帮助的。
小春:明白了,这就跟图书馆的作用差不多了,一切为了革命。
博士:小春说的很关键,当年的那些革命家,倘若按照古代的读书人行为标准评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个个都是大雅君子,是可敬又可爱的。
小春:是的,大雅君子,可敬可爱。我们与博士相处,也是这样的感觉。
博士:呵呵,幸好我们只是聊聊天,还不算相处哈,不然早就暴露我的学识浅陋啦。
阿青:我有满心的话想要赞美博士,却又怕不能充分表达。就我目前的感悟能力,还不足以评说博士的高雅。譬如背景图里面的茶室,我如果把博士比拟成哪一样器物,无论这器物多么名贵,只要拿来与博士靠得太近,它就显得光鲜而且俗气。也许博士的器量能够容纳整个房间,甚至包括满室的阳光。其实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就是这样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把许许多多的进步青年吸引到身边,纳入博大的境界之中,让大家如沐春风,乐而忘返。
小春:是啊,原来道理是这样,我明白了。
阿青:今天就到这吧。博士先生再见!
博士:再见!
经典导读
人类的历史,是共同心理表现的记录。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纪革命的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注:节选自《庶民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