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

小春听我说到伯夷、叔齐的事迹,不禁悠然神往,因此也就特别关注少年李大钊受到了哪些影响。

小春:学长好!您谈谈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学习情况吧。有那么好的爷爷悉心培养,还有伯夷、叔齐那样的大贤深远影响,如此的少年是如何成长的呢?

阿青:小春好!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只学习了两年。这两年对于他的思想成长来说,尚属启蒙阶段吧。

小春:那时候他多大?

阿青:大约16岁到18岁。

小春:正值青春好年华啊!

阿青:是啊,人在这个年龄段是最敏锐的,经历的一些事,思考的一些问题,对一生都有影响。印在脑海里的,挥不去,抹不掉。永平府距离乐亭县城60公里左右,早些年没有铁路的时候,北京至山海关的大道就经过这里,交通比较便利。19世纪末以来,由于附近有煤矿,加上修筑了铁路,交通更为便利,信息也比较灵通,是个好地方。

永平府中学建于1902年,校址设在“敬胜书院”内。李大钊入学前这里已经招收了两届学生,大约一百六七十人。学生多来自本府各县,住宿由学校统一安排。

恰好李大钊入学这年,学校改为官办学堂。开设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经学、文史之外,还有英文、数学、外国地理和历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等“新学”科目。这些新学科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英语、数学,使他具备了后来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必要条件。如果不上这个中学,以他十年私塾的知识基础,是很难再进一步求学的。所以对李大钊来说这两年中学太重要了。

小春:和私塾里面的课程设置截然不同了,等于打开了许多观察新世界的窗口啊,学校让读课外书吗?

阿青:让读的,当然上课不许读。课余时间可以到藏书室借阅。学校藏书室不大,也就是一间教室吧,四周摆些书架,一人多高,屋地中间摆个大书案,围着一二十把椅子。李大钊喜欢挨着窗户坐,光线好。因为那时他的眼睛已经有点近视了,只是还没戴眼镜。

小春:他经常读什么课外书呢?

阿青:他喜欢看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书和文章,还有谭嗣同的《仁学》,等等。当时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康梁已经逃亡日本,可是他们的书还在民间流传,清政府也无力禁止。

小春:他最喜欢看的是什么?

阿青:要说最喜欢看的,那就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据说李大钊看了几十遍,对梁启超的才华和思想无比钦佩。在当时,梁启超的学问、见识、文笔、才情,都是全国第一流的水平。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是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都说“文人相轻”,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文人敢轻视梁启超。毛泽东字“润之”是吧,他的字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

小春:我只知道毛主席,名泽东,字润之,至于他的字怎么来的还真没有考证过。

阿青:现代人很少称呼“字”了。古时候,朋友之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都称呼字。李大钊称呼毛泽东,一直都是“润之”这两个字。

小春:您接着说,他的字是怎么来的?

阿青:毛泽东年轻的时候,给他的老师杨昌济写信。杨昌济知道吧?又名杨怀中,字华生,他在北京大学教伦理学,与李大钊是同事。润之在信后署名“毛学任”。杨老师很奇怪,问他:“这是何意?”他回答说:“学梁任公。”梁任公就是梁启超,他字卓如,号任公。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梁启超的仰慕之情。梁启超思想犀利,文笔泼辣,深受毛泽东的喜欢。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文章,比如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其文风即酷似梁任公。

小春:那他怎么又叫“润之”了?

阿青:这时杨老师送他一部《胡文忠公全集》,可能是想让他学学胡林翼。胡林翼,字润芝,死后谥号“文忠”。毛泽东反复阅读之后,对胡林翼很佩服,于是又改字“学润”。杨老师说:“汉朝的司马卿仰慕蔺相如,于是改名司马相如。你既然佩服胡林翼,干脆就叫‘毛润芝’好了。”于是毛泽东又改字“润芝”,或写成“润之”。这个“润”字与他名字中的“泽”字很相配,符合“名以表字”的规则,所以比“学任”要好。

小春:哎呀,长见识啦,长见识啦!原来一个人的“字”还有这么多说道。

阿青:梁启超去世时,曾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我印象很深。梁启超甚至曾宣称,有朝一日“举国行当思我耳”。我们今天不就“思”他了吗?

可见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的文章,引领一代文风,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对我国的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研究均具有开拓性的作用。李大钊当然也很佩服梁任公,他的文章也有意模仿梁的文风,这都是在永平府中学时期打下的基础。

小春:除了读梁启超的书,在这个时期,还有哪些事情对他有影响呢?

阿青:不只是李大钊,对于那个时代大多数有志青年而言,最深刻的事就是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切肤之痛。李大钊以前读私塾时,由于环境闭塞,没有报纸,也没有广播,对国家大事了解甚少,就知道背诵“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到永平府中学之后,才知道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才知道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及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知道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知道义和团起义和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及《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危害,还有清廷顽固派卖国求荣的丑恶嘴脸。可以说,从这时开始,李大钊便产生了朦胧的反清意识和反专制意识。最重要的是开始关心国家大事,面对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生灵涂炭,有一种忧心如焚之感。以前在私塾读到的“救民于水火”,终于在现实中找到了落脚点。

小春:永平府中学这两年,应该看作李大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阶段吧。除此而外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人呢?

阿青:当然是有的。印象最深、终身难忘的人,就是他的同学蒋卫平。他比李大钊大7岁,是从外校转来的,年级也比李大钊高。他是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最要好的朋友。此人少有大志,仰慕班超、马志尼之为人,以天民先觉为己任……常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并因为爱读谭嗣同《仁学》一书,仰慕谭嗣同的为人而改号“慕谭”。

小春:您说的这些人我都知道。但是马志尼是谁呀?怎么没听说过?

阿青:马志尼是意大利革命家,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小春:原来是意大利革命家。这位蒋同学仰慕的都是爱国英雄和革命志士,可见其志向不凡。

阿青:是的。李大钊从这位学兄身上看到一种不凡的气概。他的爱国爱民热忱、献身精神、侠肝义胆,使李大钊深受感染,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价值取向。可惜相处时间不长,蒋卫平就转到保定陆军速成中学,但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蒋毕业后,为了防备沙俄对我国的侵略,遍游东北、内蒙古各地,被誉为“关外大侠”。

1911年,在调查沙俄边界时被俄国人逮捕,后经我方交涉,俄方假意释放,但在行至黑龙江边,刚要上船时,俄国士兵突然开枪,之后又砍了四刀,将其残忍杀害。过后很长时间,李大钊得到消息,悲痛至极,在1913年先后写下《哭蒋卫平》诗二首,悼念自己的生平挚友。

小春:是什么样的诗呢?

阿青:是七言律诗。

国殇满地都堪哭,泪眼乾坤涕未收。

半世英灵沉漠北,经年骨骸冷江头。

辽东化鹤归来日,燕市屠牛漂旧秋。

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

小春:“万里招魂竟何处,断肠风雨上高楼。”何等大气!李大钊先生当时多大年岁,竟有如此沉郁顿挫的手笔?

阿青:那个时候他只有24岁。

小春:24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七律,真让人佩服!

阿青:嗯,那时候的人立事都很早的。

小春:好像李大钊结婚也比较早吧。

阿青:李大钊刚满10岁时结婚。是爷爷做的主,他当时那么小,根本没有发言权,甚至连结婚是怎么回事都不懂,所以只能接受安排了。

小春:他的夫人多大呢?

阿青:夫人叫赵纫兰,比李大钊大5岁多,结婚的时候不足16岁。其实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挺常见的,并不奇怪。现在不是还有一种说法,“女大三抱金砖”吗?

小春:不过这事我实在想不明白,十岁就结婚,而且新娘比新郎大五岁,他的爷爷怎么这样安排呢?

阿青:李大钊一开始也想不明白。后来年岁大了,终于明白了爷爷的深思远虑。

小春:不得已而为之?

阿青:李大钊结婚时,爷爷已经七十岁了。在那个时代,一个七十岁的人,风烛残年,能不想“后事”吗?他的“后事”是什么?就是孙子的生存大事。如果哪天他老人家“意外”了,孙子还没结婚成家,怎么活呀?你说他能闭上眼睛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尽早给李大钊操办婚事。爱孙结婚了,他就放心了。

小春:那为什么找一个比他大五岁的呀?

李大钊夫人赵纫兰

阿青:哈哈!一个十岁的新郎,领着一个六七岁的新娘,怎么过日子?两人吵架了,这个哭,那个闹,爷爷可有活儿干了。

小春:啊!这个我真没想到。

阿青:但是李大钊的爷爷一定会想到。如果孙子领着一个六七岁的新娘,一旦爷爷有个三长两短,他们两人的日子怎么过?这个问题爷爷能不考虑吗?所以最佳办法就是找一个足够大的,结婚就能顶门过日子的女孩,这样他就放心了。再说,女孩大点儿,做爷爷的也多个帮手。那么些年,爷爷为了李大钊,“又当爹又当妈”,里里外外的,也确实够累了。

小春:我终于明白了,爷爷这种安排全是为了他的孙子啊!可怜爷爷的一片心啊!

阿青:李大钊的夫人是个坚强的女性,李大钊的学习与生活,以及他的革命工作,都与她的支持分不开。她嫁给了李大钊,也就等于嫁给了艰难困苦。

李夫人的娘家与李家是世交。她父亲赵文隆曾与李大钊的爷爷合伙在东北做生意,她奶奶又是李大钊的姑奶奶,所以他们两家既是至交,又是亲上加亲。爷爷李如珍对这门亲事肯定非常满意,简直是为自己孙子量身定做的一样。孙媳正直朴实,温柔贤惠,家里家外的活计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确实给爷爷减轻了不少负担。由于娘家家境比较好,因此她也读过几天书,能看白话文小说。更难得的是,因为有一定文化,所以她对李大钊连续多年在外读书给予很大的支持。光是在北洋法政学堂6年,每年的学费和各项费用加起来,就最少120块大洋,都是她为丈夫筹措的。她为此付出了多少艰辛,从来不曾抱怨。后来李大钊又到日本留学,又到上海、北京办刊办报,十几年不着家。她名义上与李大钊共同生活了28年,其实真正在一起的时间连10年都不到。试问,有几个女人能够忍受这样的艰难和孤独?她总共生了9个子女,4个夭折,其他5个主要由她一手抚育成人。她无怨无悔地为李大钊以及他的事业奉献了一生。

小春:了不起的爷爷!了不起的夫人!关于伯夷、叔齐,学长不想再聊点儿啥吗?

阿青:其实我的心里也一直没放下这个话题,只是我暂时也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正想一睹博士先生的高论呢。

与博士谈到在永平府中学这一部分内容,目的是请他能够拨冗给出一些建议。博士没做什么评价,只是发上来一幅画让我看。

这是《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九月赏菊画面,雍正皇帝按照他自己的臆想装扮成晋代隐士陶渊明,手捧菊花,眼看南山,如情似梦,神姿仙态,一派悠然自得的光景。

博士对这幅画的来龙去脉,以及雍正皇帝这样的核心话题,一概置之不理,竟然当头就问,如同棒喝一般:“阿青怎么看陶渊明这个人?”

博士还真会转移话题,话题在三个人中间就像击鼓传花,好歹算是递给了博士,顷刻间就被他打破了所有的常规。他拎出来的话题又神又玄,我的思维渐入恍惚,都忘了责难他。

这可有点儿欺负老实人啦,若是中学生或者本科生,按照考试的标准答案回复就可以了,关键是看谁的记忆力强大。如若不呢,那就绝对不可以正面回答,因为那样又呆又笨,很丢人是吧。却又不能故弄玄虚耍小聪明。总之你要尊重谈话的对象并让他也尊重你,这就是你该找到的“感觉”,然后跟着它走。于是我只当是找到了感觉,跟着感觉走。

阿青:对陶渊明的评价,历代都是有定论的,不允许发挥了呀。

博士:若非如此就不问阿青了啊。

阿青:今天主要是想听您的高论。

博士:您先请,我跟上。

阿青:技穷技穷,死活是没躲过去,看来今天只能班门弄斧啦,那我就抛砖引玉了。

博士:但讲无妨。

阿青:我在读本科的时候,关于陶渊明,师生间有过一次闲聊,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他的创作不能换取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时候,陶渊明就是个现代艺术家。”因为老师这句话太绕,只是一笑而已,又不解释,我们一直没弄懂这当中的含义。能够遇到博士先生,是我的幸运,正好就此求教,还望博士先生为我剖析归纳,解其深意。

博士:其实阿青已经回答了我的问题:“当他的创作不能换取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时候,陶渊明就是个现代艺术家”这句话我深表赞同,也让我因此有了唠叨的心情。那么,我也谈几句我的理解了。

首先,我问起陶渊明,不是因为我有好奇心,更不是我准备好一套“高见”跟阿青打擂炫酷。在某个重要的问题上,我需要与阿青达成一种“知心”,相知的心,方可触及最珍贵的思想感情,很多事情,对于不想懂的人,你也不想说。

话说这乐亭县本就隶属于永平府,李大钊生于斯长于斯,对伯夷、叔齐这两个人的故事一定是耳熟能详的,现在又来到这个地方上学,定然会切身地感受到古来圣贤的热度。如果我们把武王伐纣看作一场“革命”,那么从政治上说,伯夷、叔齐的立场势必有些模棱。但是伯夷、叔齐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在于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道德操守以及以死明志的殉道精神。我们在李大钊的精神世界中,是否也可以看到伯夷、叔齐作为文化元素的因子呢?或者,说得直截了当一些,李大钊的爷爷和夫人,与伯夷、叔齐的价值追求根本不同,他们有相对蒙昧的心灵,也就是文化程度低一些的人,可以糊涂着看待这件事。但是李大钊到了永平府,开始接受东西方科学思想的启蒙,他肯定对这两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他的爷爷和夫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怎么看伯夷、叔齐不重要,他怎么看才重要。

家庭遭遇不幸,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从小康而坠入困顿”,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把眼睛擦亮,盯住面前,别转悠着脖子先看天再看山,看完大塔看旗杆。

无法取得生活资料的“艺术家”,也不能否定他们是“艺术家”,但是他们的生活能力、对至亲至爱的责任和能力,这些是作为一个人不能没有的。为了成全自己的信念而不在乎一己生死、不在乎父母妻儿苦乐这种人,李大钊不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们都不是。他们是为了捍卫爱,对家人、对人民的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

阿青: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只是不如您的清晰明确。能与博士所见略同,阿青深感荣幸!

小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博士:总而言之,李大钊在永平府读中学,所处地域诸如孤竹国首阳山什么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所处的历史时间。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的惨败,中西方文化的交点,在少年李大钊的梦想中,从盘根错节的旧文化根基上,开始搭建新文化的万丈高楼。

阿青:受教了!

小春:谢谢博士!

经典导读

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灵肉一致改造的运动,是打破智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

少年中国的少年啊!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都应该是世界的少年。

注:节选自《“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