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回国办报民族精神的启蒙与再造
微信上给小春发消息,“一日不读书则语言乏味”,跟她唠叨又是几天没看到博士的文字,人都快变俗气了。小春就把博士刚写的一篇题为《随笔之铁肩大义》的链接给了我。
公元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正月十八,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三日斋戒已毕,五品白鹇(xián)的官服,在晨曦之中泛着庄严的光晕。仿佛是个就义的武士,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今天入朝,他要做的是一件走向不朽的大事。朝堂之上,杨继盛语如炸雷,惊破天际。他上奏本弹劾严嵩,历数了这位王朝首恶的“五奸十大罪”,句句都足以置严嵩于死地。这篇奏折就是名垂青史、被后世谏官奉为楷模的《请诛贼臣疏》。
这一刻,是太多人命运的转折点。附着在胸襟上的美丽白鹇,让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在深夜的烛光里为他研墨、痴痴看着他的鬓发的红颜,给了他最后勇气的知己。他希望妻子能够在他死后,坚韧地活下去,超然于山水之间,就像这只白鹇。
她知道他是个高尚的人,知道他从一个放牛娃一路努力登堂入室,受到同朝大儒们的赏识,栽培提携,寄予厚望。
她知道他多年来一直守着正义,不畏沉浮,与权奸民贼做着抗争。
她知道就在明天,他要做一件别人不仅不敢做,甚至想都不敢想的事。他是她的骄傲,是她的依靠,她要跟随着他。
我们阅读历史,能看到故事的结局,多么让人悲痛啊!不忍卒读。一本书竟是这样难以合上,又难以打开。
忠臣的情和义,没有唤醒嘉靖帝的良知良能,杨继盛被贬入狱,遭受非人的折磨。他的双腿因为杖刑肿胀溃烂,他就摔碎瓷碗,用碎片割去腐肉,用手摘除断筋。为他举灯的狱卒由于惊怕几乎昏倒,而他依然镇定自若、决不屈挠。
三年之后,虽经同僚的忠义之臣百般营救,杨继盛还是没有躲过严嵩父子的毒手。他被草率地判处斩刑,心上的白鹇(xián)自尽于刑场,随他而去。
人们在他住过的牢房墙壁上,看到了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英灵对世界的影响,随着时光穿越千年,在20世纪初期危亡在即的黑暗中国,与另一个注定不朽的人风云际会。东方伟大政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无比郑重地把“铁肩担道义”题写给友人,与他共勉。李大钊却不知道,在中国共产党不朽的史册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已经成为他璀璨人生的写照。
李大钊于1916年5月回国,1917年11月中旬受聘北京大学。在这一年半里,他频繁地辗转于各种报刊之间,先后主编《晨钟报》,协办《宪法公言》,主笔《甲寅》日刊,参办《言治》季刊,又为《太平洋》杂志撰写评论,前后共发表文章97篇。

任《晨钟报》主编时的李大钊
从日本回到上海后,李大钊先是与白坚武等参加宪法研究会的活动,不久即出任汤化龙的私人秘书。7月,应汤化龙之邀,在北京主编《晨钟报》。可是二十多天后,由于政见不同,声明辞职。9月,参与筹办《宪法公言》杂志,与郁嶷(yí)、高一涵等为主要撰稿人。该刊以“阐明宪法之精微,助长法律思潮以荡涤专制邪秽,为涌现一尽善尽美之宪法”为宗旨。
1917年1月,《宪法公言》因经费不继停刊,李大钊又应章士钊之邀参加《甲寅日刊》的编辑工作,与高一涵共同担任主笔。
与此同时,李大钊又参加筹办编辑《言治》季刊。该刊后因政治思想分化、经费不足等原因,只出版三期,即告停刊。
同年5月5日,李大钊离京回乡,住了一个半月,于6月22日回京。这期间撰写了《旅行日记》和《乐亭通信》,记叙旅途观感。
7月初,由于张勋复辟,李大钊“仓皇南下,侨寓沪上”。这期间,他与《太平洋》杂志建立联系,在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这段时间,他发表文章近百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晨钟”之使命》一文。此文虽然写在《青春》之后,却发表在《青春》之前,因此此文最早向社会公开宣传其青春中华之思想。加之文章激情澎湃,振聋发聩,其文气如海啸潮涌,撼人心魄。此时,上海的陈独秀已经在《新青年》上吹起启蒙的号角,呼唤青年奋起向封建礼教宣战。李大钊此文可谓是对陈独秀最有力的声援,后来舆论相传的“南陈北李”相映生辉,实以此文为美谈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