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次对话

第九次对话

阿青:博士先生好!

博士:多日不见,一向可好?

阿青:一切都好!只是许久没见博士,颇为想念!

博士:谢谢阿青,有关李大钊先生的资料信息,我一直都没有放下,我的一些思考,但愿对你有用。

阿青:博士太谦逊了,您新颖灵动的思维方式,一直都在启发着我,使我在那些容易忽略的关键节点上,得以破除迷雾,茅塞顿开。对我以后的写作与思维,都有深远的影响。

小春:一直以来,聆听二位聊天,我也是受益匪浅。只是我与博士和阿青在这儿交谈,头脑中却是浮现杨继盛夫妇的形象,就像过电影一样,循环播放着。

阿青:同感。博士设置了一个时间点,从杨继盛斋戒上朝开始,以他妻子的视角追溯过往,以现代读者的视角延展未来,静好之中一丝悲伤缓缓涌起,两条凄美的故事线索仿佛剪刀一般,看得读者心如刀绞。

小春:关键是虽然扎心但又无法忍住不看。

博士: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啊。恰当的文笔所营造的氛围,能够无限接近事情本身,但也只是接近而已,与生活本身还有着距离。往往在命运钟鼓交响之际,事态迫促,人心百感,去就取舍,谈何容易!无论多奇妙的笔墨,甚至都不足以状其万一。

阿青:“铁肩道义”一联,全息着杨继盛的人生,其人生种种,又影响着未来世界。李大钊作为读书人,他题写这副对联,就等于下载了一个“压缩包”,任何时候只要解压,里面的信息就会全部浮现出来。可以说,李大钊与友人共勉的,绝非对联字面本身而已。

小春:嗯,否则根本谈不上自勉。

博士:打开这个“压缩包”,几乎等于打开了杨继盛生命中的一切,甚至还会触发他解读过的历史,以及解读他与人们的言论观点。

阿青:就像一滴颜料掉在湿润的宣纸上,会不断晕染开来,这也是思想意识运动的过程。

博士:古代的媒体简单,渠道有限,正因为条件不佳,所以古人发明了许多有效的方法,譬如典故的运用,譬如比喻的手法,以实现语言功能的最大化。

阿青:所以古人动辄“子曰”“诗云”,绝非卖弄学问炫记忆力,实在是因为他有言之不尽的话。

博士:把万念归于一意,这就是李大钊题写“铁肩道义”这副对联的初衷。

阿青:这也等于是他的移动签名,随身带着的宣言:我只为道义而写作。

小春: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阿青:没有个宣言也不行啊,你看他这个阶段,经历繁多,可谓颠沛流离,短短一年半时间,先后为五家报刊撰稿。

小春:我给他算了一下,在大约五百天时间里,发表了大约一百篇文章,平均五天一篇,最高纪录平均两天一篇政论,一般都有两三千字,有的甚至上万字。

那时候既无电脑,又无百度,全靠毛笔手写,查找资料更费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呀?

阿青:前辈相传,有一诀窍,今日说与你听。

小春:感谢学长秘传,我一定牢牢记住。

阿青:就是四字真言——“起早贪黑”。

小春:啊!就这四个字?

博士:阿青说得对,有此四字足矣。

小春:多谢二位指点迷津,受教受教!

阿青:因为这段时间李大钊的思想紧跟时代脉搏,与书斋中的学者不同。学者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其思想脉络有逻辑关系可循。李大钊先生为报刊撰稿,内容受报刊宗旨限制,又必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新闻性,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了他的思考不会固定在哪一点或哪一个方面。是这样吧?

博士:没错,更何况他为五个报刊撰稿,因此文章内容五花八门亦不可免。

阿青:但是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内容比较重要:一是关于“青春中华”的思想,二是关于制宪的思想,三是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预言,四是对日本人“大亚细亚主义”的批判,五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先说“青春中华”思想,此语最早见于《“晨钟”之使命》。此文是《晨钟报》的发刊词,发表在该报的创刊号上,时间是1916年8月15日。其副标题是“青春中华之创造”,明确指出了立意。当时国内最大的政治事件是袁世凯于6月6日忧惧而死,于是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争刷存在感。进步党人汤化龙决定在北京创办一份报纸,请李大钊担任编辑主任。《晨钟报》这个名称也是李大钊起的。当时人们对民国初年党争的恶感尚未消除,一些党派纷纷标榜“不党主义”,汤化龙一开始也做此姿态,并允诺“言论绝对自由”。正因为如此,李大钊才接受邀请,并拟将该报作为宣传“青春中华”、呼吁青年奋起斗争的园地。

博士:此文在《青春》之前发表,可谓一鸣惊人。虽然只有四千字左右,但是由于不像《青春》那样徜徉于哲学思辨之间,而是直指青年之使命,故其振聋发聩的力度,要比《青春》更强烈。

小春:我也这样认为。我印象最强烈的是文章结尾这段,先生号召青年做“青春中华的种子”,以“断头流血”的意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变‘求’之幸福为‘取’之幸福。觅新国家,拓新世界,于欧洲战血余腥、炮焰灰烬之中,而以破坏与创造、征服与奋斗为青年专擅之场,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气节,鼓舞青春中华之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钟,以助其进行之勇气。中华其睡狮乎?闻之当勃然兴;中华其病象乎?闻之当霍然起。盖青年者,国家之魂,《晨钟》者,青年之友。青年当努力为国家自重,《晨钟》当努力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之使命,此则《晨钟》出世之始,所当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阿青:读此文而不热血沸腾者,非青年也!

博士:非青年而读此文,亦必有热血沸腾者!

小春:但是《晨钟报》发行后,仅仅过了二十天,李大钊就辞职了,这是为什么?

《晨钟报》编辑部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今北京中山公园)合影(前排左五为李大钊)

阿青:该报是汤化龙办的,他让李大钊写稿攻击与他政见不和的孙洪伊。可是孙也曾资助李大钊留日,再说两人私交更深,思想也更接近,故不能按汤化龙说的办,最后只好辞去《晨钟报》编辑主任职务。由此可见先生襟怀坦荡,乃忠厚仗义之人,宁可打饭碗也不说违心话,也不干对不起朋友的事。

小春:要不怎么说“铁肩担道义”呢!

阿青:李大钊的制宪思想,主要发表在《宪法公言》上。1916年9月7日,他在老便宜坊宴请白坚武、高一涵、秦立庵、田克苏等几个朋友,决定创办《宪法公言》,并定下刊物主旨:“阐明宪政之精微,助长法律之思潮,以荡涤专制之邪秽,而涌现一尽美尽善之民国宪法。”10月10日,中华民国成立5周年纪念日,《宪法公言》正式出版,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创刊号《著译》栏中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写的千字文《国庆纪念》。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思想深刻、力透纸背,揭示宪法之本质一语破的,读后使人脑洞大开。加之文采华茂、意象纵横,实为近代以来之奇文。

小春:我曾听说一种观点,即此文主要是告诉国人,宪法是用血写成的。此话怎讲?

阿青:李大钊对宪法的定义是:“宪法者,自由之保证书,而须以国民之血钤(qián)印,始生效力者也。”好比一份保证书,不加盖印章是无效的。而宪法之印章乃国民之鲜血。“吾国自革政以还,黄花岗上七二英魂之芳骨,固已孕伏自由之胚苗。厥后辛亥之役,癸丑之役,乃至今兹西南之役,其间义烈踵殉宁止千万,而后共和之华,始克畅育茁发于血光之中,而后觥觥议士,始得于今日从容谈辩商榷宪法于一堂。稽其宪法之成,虽成于议士诸公,而其实议士诸公之任,乃在寻现代国民斑斓之血迹,而如量彰之于宪典。正如美术家描写宇宙自然之美,而显之于图画文章也。”“宪法之形式虽备于今朝,而宪法之精神则酿于革命旗翻、诸先民断头绝脰之日也。”

小春:过去,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宪法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咬文嚼字写出来的,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我们今日之宪法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写成的。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条,没有千百万共产党人的流血牺牲能写进去吗?

博士:这就是宪法的神圣之所由来。

阿青:从文章可知,李大钊先生对制宪问题有深入研究,发表的意见既深刻又具体。

我认为李大钊关于“法外势力”的论述非常重要。在他看来,宪法的力量不在宪法本身,而在人民的心理。一种势力存在,宪法不给它存在的余地,它终究要从别的途径表现出来。如果这种势力代表了人民心理,那么它就有表现自己的权力。如果它不代表人民心理,那么当它与宪法为敌时,人民不能依靠宪法制服它,势必“以法外之势力”来制服它。这种法外势力甚至可能是断头流血的革命,就像法国革命势力制服屡次复辟的帝制势力,和护国军制服袁世凯的帝制行为一样,这是人民以法外势力捍卫自己的权益,是正义行为。我认为李大钊的这个思想非常可贵,说明他已经成为一个赞成人民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越来越接近马克思主义了。

博士:应该是护国军反抗袁世凯称帝的“法外”行动给了李大钊启发,使他认识到,人民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即使不得已而运用“法外”的革命手段,也是合理的、正义的。

阿青:然而当时的制宪工作却一言难尽,由于经费困难,《宪法公言》在1917年1月10日出了第9册之后就被迫停刊了。黎元洪、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愈演愈烈,北洋派督军迫使黎元洪于6月13日宣布解散国会,制宪工作至此流产。

小春:《宪法公言》停刊后李大钊做什么去了?

阿青:恰在此时,章士钊创办《甲寅》日刊,1917年1月28日正式出版。李大钊和高一涵受章士钊之邀,每天轮流为《甲寅》日刊写社论。前后约4个月,李大钊写了69篇,平均两天一篇,风雨不误。

据资料介绍,当时李大钊刚刚28岁,与高一涵齐名,且文章思想风格与章士钊接近,故被人称作“甲寅派”,在海内外很有影响。在“写手”如林的民国初年,能够被章士钊先生点名邀请担任《甲寅》主笔,绝非易事。

与他搭档的高一涵,也非等闲之辈。新文化运动初起之时,站在排头第一名的是陈独秀,第二名就是高一涵。在当时也是风云人物。

小春:高一涵在回忆录中说,一开始,二人的文章以“攻击研究系,攻击现政府”为主,但是章士钊对此有意见,于是双方相约,不谈内政,只写国外新闻。

阿青:有这事。章士钊先生有顾虑,怕遭当局封杀。但是要想全然回避国内政治是不可能的。比如“孔道”入宪就属于国内政治问题。他们尊重章士钊先生的意见,主要谈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况,以及欧洲和俄国革命运动的情况。李大钊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俄国的二月革命,二是欧洲社会主义者的和平要求。

他认为,俄国革命对世界和中国的最大影响在于它表明:当今时代,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所以清朝的灭亡、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失败是必然的。同时他认为:凡是社会主义者莫不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给资本家带来发财机会,而将下层劳动人民驱入凄惨的战场。他坚定地认为,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各种非民主主义现象都是暂时的,而民主主义则是时代的主流。

李大钊确信:“此次战争告终,官僚政治、专制主义皆将与之俱终,而世界之自由政治、民主主义必将翻新蜕化,以别开一新面目,别创一新形式,蓬蓬勃勃以照耀二十世纪之新天地。”

小春:一次大战之后,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世界政治走向确实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李大钊的预言再次被证实。还有一个预言也被证实了,这就是他对“大亚细亚主义”的揭露和批判,非常深刻,一针见血。

博士:这个主义是日本人提出的,表面看是为维护亚洲人的权益,抵制欧洲列强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奴役,但是其真实目的是要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亚洲新秩序”。

阿青:是的。对此李大钊表示坚决反对,他正告日本右翼:中国才是亚洲“大局之柱石”,舍“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大亚细亚主义”绝无实现之可能。所谓“大亚细亚主义”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在于求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来侵略,“进而出其宽仁博大之精神,以感化诱提亚洲之诸兄弟国”,使其实现独立自治,免受他人残虐,这才是此主义之意义所在。至于日本,如借“大亚细亚主义”之名掩饰其攫取远东霸权的帝国主义野心,定会遭欧洲人嫉恨,给亚洲同胞带来灾祸。

小春:事情的发展确如李大钊所言,二十年后,日本人利令智昏,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时遭到欧美的制裁,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阿青:这个时期,他还有一篇文章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1917年4月在《言治》季刊第1册上发表的长达两万余字的《战争与人口》(上)。李大钊一生很少写与政法、历史无关的文章,此文批驳马尔萨斯人口论,属于人口社会学,与先生所学专业不搭界。但在他的所有文章中,此文却是最具有学术性、最有分量的一篇论文,显示了他的国学造诣,以及在社会学、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方面丰富的知识。他的才学真是高深莫测啊!

博士:从前的读书人是不分科的,所以天文地理都是混在一起学的,个人造诣,主要看兴趣与努力程度了。

1917年1月北洋法政学会同人决定重新刊行《言治》,改为季刊,作为学会的机关刊物。此刊为李大钊提供了一个发表长篇文章的园地,所以才写出这两万多字的论文。按原来写作计划,还有一个“下”,可是由于时势变迁,兴奋点转移,这个“下”只能“不了了之”了。

阿青:遗憾,遗憾。其实李大钊先生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驳斥当时具有很大影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而在于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近代西方人文思想,对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给出中国答案,在世界近代学术史上留下中国声音。这个意义要远远超过学术本身的价值。

小春:但是我有一点不明白。他是革命家,是政治家,为什么对人口学这么感兴趣?

博士: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时最大的时事,就是世界大战。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最大问题就是给战争狂人提供了理论工具。李大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所以必须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

小春:我们过去批判马寅初不是批错了吗?这个事怎么理解?

博士:小春提出的这个问题很重要。譬如李大钊一辈子写了那么多文章,都是“为时而著”,其观点未必都合乎现在的需要。如果今天的年轻人必以今日之观点评价昔日观点之是非,那就势必导致谬误了。

阿青:是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整理、研究、学习革命前辈的思想遗产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评短论长。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对我们有重要指导意义。

博士:201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就是“两个不能否定”。

小春:这一思想充满了政治智慧,对于革命事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互相否定,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阿青:1917年5月,因妻子生病,李大钊回到家乡住了一个半月。在这期间,张勋的辫子兵开进北京。黎元洪被逼解散了国会。宣传民主的出版物受到威胁,章士钊先生避走天津,并发表与《甲寅》脱离关系的声明。李大钊于6月22日返回北京。7月1日,张勋正式宣布复辟。李大钊留京恐有危险,于是逃往上海,住在朋友家避难。这段时间,李大钊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对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有了深入的了解。

11月11日,李大钊从南京北上,11月16日到北京大学报到,结束了一年半的办报生涯。

博士:虽然只有一年半,然而李大钊这段时间的日常安排是紧锣密鼓的。其撰写文章数量之巨大,社会影响之深远,都是令人仰止的。他的精神与思想,都是中华民族神圣的瑰宝。百年后的今天,展开历史的画卷,依然能够激扬心魄、催人奋发。

宪法公言社同人合影(前排中为李大钊)。因《晨钟报》言论受干涉,李大钊辞去编辑主任职务并应约为《宪法公言》杂志撰稿,发表《省制与宪法》等文章,表达自己的主张,为制定理想的宪法进行了大量理论宣传工作

经典导读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注:节选自《晨钟报》创刊词《“晨钟”之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