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伍 社会活动家国共合作与苏联之行

拾伍 社会活动家国共合作与苏联之行

博士《厚德载物》的下篇,交代了几个细节——关键时间点上的人物故事:

当秦国大军千里奔袭将近郑国边境的时候,远途贩运的郑国商人玄高发现了秦军偷袭郑国的企图。机警的玄高立刻做出判断,然后假借郑国使臣的名义犒赏秦军,同时派人飞速回国报信。秦军将领以为自己的阴谋被郑国察觉,对手已经有所防范,也是当机立断,让大军原路撤退。睡梦中的郑国,原本灭顶的危机,悄然化为有惊无险。

而当时的秦国,如玄高一样的智者大有人在,甚至还有十个玄高加在一起也比不过的,他就是百里奚,人送外号“五羊皮”大夫。当年秦穆公正是求贤若渴,大臣蹇叔向穆公推荐身在楚国的逃亡奴隶百里奚。秦晋崤之战结束以后,百里奚被晋国当作例行国事的礼物送给了秦国,走到楚国百里奚就逃跑了。穆公立刻就问蹇叔:“此人跟你比怎么样?”蹇叔说:“胜过我十倍还不止呢。”

穆公一听马上就急了:“那还不赶紧派人花重金到楚国赎人?”蹇叔说:“倘若咱们动作太大,被楚国晋国发觉异样,百里奚就有生命危险了。”穆公一听,也对呀,那可怎么办呢?蹇叔说:“就按照一名普通奴隶五张羊皮的价格,走常规手续,让楚国送人即可。”这就是蹇叔的智慧。

被押送入秦的途中,百里奚对推囚车的兵丁说:“哎呀,你看为了我的事儿,这还得麻烦几位大哥辛苦推车,走这么远的路,我呢无以为谢,刚才编了个歌曲,大家跟我一起唱唱凑个乐吧。”几个兵丁觉得也是哈,这漫漫长途无聊得很,唱支歌儿多有趣呀!然后大家就唱了起来,边走边唱,边唱边走,步调一致,越走越快,就这么顺顺利利地过了秦国边关。刚一过关,后面楚国追兵就到了,他们可是一路奔跑而来,却还是慢了一步。谁能想到,这几个兵丁推着个大活人,走这么快!这就是百里奚的智慧,他对自己的价值、秦国赎他的原因、楚国来追的必然,都做了精准判断,然后就是一路高歌猛进。

《秦誓》中不是说了吗:“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后来秦穆公没有听从自家智囊的忠言,结果被敌国的智者“截和(hú)”了,一手好牌打稀烂。

世间事往往如此,有时候一个人对天下的时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有时候,天下的时局,又能轻而易举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当事者在承受天崩地裂,旁观者只觉得悄然无声。历史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但是可以总结。

我们需要让大脑的活动正常运转,任何事情都不是终止的理由。这也是古体诗词的思维方式——留出余地余味,留下不尽之思。这不是为了阅读的快感,而是设置继续思考的程序,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古人因为功课有要求,所以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比现代人多。

这也正是我把地球俯瞰图贴出来的原因,也是我的目的,让阿青、让小春能够借此发挥各自的智慧,能够若有所思,助我印证某些思考,这也是我的莫大收获。

博士的文字,始终如此,读来让人心情豁然。

“一篇读罢头飞雪。”毛泽东主席当年的《贺新郎》这样表达了读史的感受。在浩瀚如无垠星空的历史资料之中,如何摆脱繁杂理出头绪,何尝不是我们的使命。

不比较,就无法设身处地。我们所要学习的榜样,也并非到李大钊就为止了,李大钊正是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为我们照亮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我们也要让自己的思想发光,融入山河岁月,贡献于后世。古今同观,肝胆相照。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一团灯火,闪耀在神州大地那个灿烂的时刻。那时的党还只是一个社会组织,还在努力探求生存发展的机会和道路。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断定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大家都在摸索,大家都很勇敢。李大钊就是走在这群勇士最前排的人。

从维金斯基来北大拜访的情景就不难看出,以当时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他会认为李大钊是当然的领袖。谁都知道,暴露就会有危险,而李大钊却没有回避。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时中国共产党两手空空,一开始只有一百多名党员。能够与有着几十年历史、有地盘、有人、有枪、有公认领袖的国民党达成合作,同时又不放弃自己的思想信仰和政治追求,这意味着新生政党争取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历史无法假设,纵然此后国共之间的残酷斗争可以预见,中国共产党要图存要壮大,这次国共合作就是必由之路。

李大钊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并在国共两党中间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李大钊高超的协调能力和政治家的视野与胸怀,是很难冲破重重阻力促成国共合作这盘大棋的。那么,历史为什么会选择李大钊来完成这千载难逢的使命呢?这与李大钊的地位、名望、性格、素养有直接关系。国共合作的沟通与谈判,是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事,它需要参与者有足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足够的政治经验,有洞察人心的智慧,有高超的协调能力,有令人佩服的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有循循善诱的耐心和与人为善的情怀。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别处也找不到,只有李大钊能够胜任。李大钊此前34年的苦读、学养、修为、磨砺、交游似乎都为了完成党的这一重要任务,为了掀起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高潮而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当时的情况是,陈独秀作为中共的主要负责人,不可能也不宜以全部精力去从事这项工作,他的暴烈性格也确实不适合做这项工作。中共其他的领导人大多很年轻,没有资历,无法与国民党人进行对等谈判,只有李大钊是担当这一任务的最佳人选。他不仅有丰富的学识、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他的一些同乡、故旧、同学、好友,或与孙中山关系密切,或在国民党内有较高的地位或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马林与孙中山1921年的初次会见,都是李大钊通过好友林伯渠安排的。所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国共合作的“操盘手”非李莫属。

在苏联莫斯科大剧院演讲时的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