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对话

第四次对话

阿青:博士您好!

博士:你好阿青!

阿青:李大钊的名字,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了,然而对于这个“钊”字,好些人怕是不解其意吧?

博士:是的,作为宏观的历史,这是很小的一个细节。然而要了解一个人的言行动因,尤其是李大钊这样著名的人物,任何细节都不应忽略。

这个“钊”字,按清代知名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里面的说法:“金有芒角,摩弄泯之。释诂曰:钊,勉也,其引申之义也。”

把刚出炉的金属器具打磨光润,这是“钊”字的本意。因此常被拿来譬喻学问修养的提升,诸如“切磋”“雕琢”之类,都是这个意思。

李大钊以此定名,这里面有何深意呢?福禄寿考等等字面,都是向外追求功名富贵,“钊”是对意志品格的淬炼磨洗,向内心精神世界的探求。再看他定下来的“守常”这个字号,“大钊”显然不是锋利刀剑的意思,这是意识到应该韬光养晦的头角峥嵘的青年。这是帝制废除后的中国,“希望”与“失望”转折关头,李大钊名字中的“岁月静好”的意想。

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不像孙中山那样看到了太多的腐朽没落,倒是有点儿像詹天佑一样以为勤奋读书就能凭着才华治国平天下。所以这时候的李大钊,不是只顾着追赶变法改良的洪流参与各种运动,更多的是意气风发地学习知识、认识世界。

小春:嗯嗯!我似乎明白了!多谢博士!

阿青:博士这样分析,让我联想到当代亲子教育。对青少年的了解,不怕细微,绝对应该不厌其详,就像医生看病问诊,岂敢不细啊!

博士先生喘口气儿喝杯茶,让我介绍一下这个学校吧。这个学校是受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指令创办的,面向全国招生。毕业生由学校申请比照高等学堂毕业生的待遇奖给“出身”,就是破格录用安排工作的意思。其中成绩优秀者,还可以派遣出国留学。

小春:待遇这么优厚,一定很难考吧?

阿青:那当然了,全国一共只招收200人。

小春:都考什么啊?是不是和现在律考的科目差不多呢?

阿青:呵呵!和律考无关。就考两场。第一场是国文,出经义、史论各一题。

小春:这个是大钊先生的长项,肯定没问题。

阿青:嗯,这个考不住他。但是第二场外语和算学应该是吃力的,多亏他在永平府中学时学了两年英文和自然科学课程。

小春:我们真应该向永平府中学致敬。没有这个中学,李大钊就很难接受高等教育,就很难有后来的辉煌业绩,更进不了北大。进不了北京大学,他就无缘结识毛泽东,而毛泽东如果没有李大钊的慧眼识人和思想引导,也许不会很快走上革命道路并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和伟大领袖。所有这些,都好像有一位“命运之神”在着意安排。

阿青:哈哈,你这不是宿命论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历尽数千年磨难,自鸦片战争以来又受尽凌辱,天道运行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穷则思变,变则通,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是中国的宿命。李大钊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就是大势所归的“吉星”,是中国人民的福星、救星。

小春:是的!那么考试竞争一定很激烈吧?

阿青:两场考试每场从早晨7点入场,下午5点交卷,长达10个小时,和过去的科举考试差不多,身体不好的恐怕都顶不下来。而且那时的考生都是自带干粮,不是馒头就咸菜,就是煎饼卷大葱。

小春:那也太苦了,影响发挥呀!

阿青:那时候条件就这样,没有办法。哪像现在的考生啊?提前好几天考场附近的宾馆就被考生家长预订一空。

小春:孑然一身,经历了家国动荡,也不知道这个时期李大钊的心情怎么样呢。

阿青:李大钊那段时间的心情,总的来说就两个字:压抑。尤其是爷爷去世后,家里一团乱麻,他的妻子很为难,又要给他筹措学费,各种压力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边警不断,危机四伏,国势风雨飘摇,加之民生困苦达于极点。

小春:咦?这么个人的事情,学长怎么知道的呀?难道是李大钊告诉你的吗?

阿青:嗯,这些都是大钊先生自己说的。有诗为证:

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

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

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

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

这是入学第二年李大钊写的诗。依照古代音韵,“胜”作平声,读如“声”,“独”作仄声,读如“杜”。这样读来平仄声调就完全调顺了,中间两联对仗灵活严谨、意象沉郁,感怀家国,说的都是少年愁。诗是灵魂的自语,最能透露一个人的心迹。

小春:一个19岁的青年能写出如此苍凉沉郁的诗,大有老杜“艰难苦恨繁霜鬓”的韵味,实在是太难得了。

阿青:小家大国,内忧外患,这个时期李大钊内心经历的巨大震荡可想而知。他的内心世界里,不再是岁月静好,而是多了烽火硝烟金戈铁马。李大钊给他的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

小春:这个名称挺奇特的。怎么讲呢?

阿青:所谓“筑声剑影”,取意荆轲刺秦王。在易水之滨,好友高渐离为其击筑壮行,后又与其同行,刺杀行动失败后,二人被杀。此二人是历史上有名的义士,李大钊仰慕他们不畏强暴的献身精神,所以给自己的书斋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意在时时以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

小春:好!“筑声剑影”,似闻高渐离易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有血性男儿的气概。在这艰难的时段,李大钊一定也有最难忘的人和事吧?

阿青:嗯,这期间发生的事太多太多。我拣重要的说几个吧。

第一件事是1910年参加立宪派召集的关于召开国会的第四次请愿活动。学校在“大讲堂”举行学生大会,声援请愿团,一个叫秦广礼的同学当场断指,在白布上写血书——“立宪救国”“速开国会”“誓死请愿”,贴在墙壁上。另一个叫孙可的同学用刀刺破肘臂,血流如注。同学们群情激昂,抱头痛哭,愤怒呼号,声震屋宇。那种悲惨激昂的情景,让李大钊终身难忘。会上选出8名代表,李大钊是其中之一。当天,天津各校学生一起举行罢课。为此,当局竟调来军队、警察,准备实行镇压。大多数同学听到这消息后都心生恐惧,找地方躲避。唯有李大钊和另一名代表白坚武相约拭目以待。这是他第一次勇敢地面对危险,当时才22岁,说不害怕是假的。但是大家选自己当代表,就不能认屣(sóng)。他认为,为民请愿是正义之举,古今仁人志士可以为此抛头颅洒热血,一想到这些,就止不住热血沸腾,什么个人安危、妻儿牵挂,都可以弃之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二件事是1912年滦州起义的组织者之一白毓昆慷慨就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之后,各地纷纷响应。1912年初,驻滦州的新军官兵发动武装起义,为首者是冯玉祥,建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后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白毓昆曾是法政学堂的地理教师,滦州起义时,被任命为北方革命军政府参谋部长。被捕后,他视死如归,说出震慑敌胆的豪言:“吾既为我主义而来,吾自当为我主义而死。”“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遂壮烈牺牲。白老师这种为主义而牺牲的英雄气概,使李大钊的精神受到一次庄严的洗礼——原来人的生命可以绽放出如此绚丽夺目的光彩!思量着这样的死胜过平庸的生,如果有一天自己需要为主义而献身的时候,白毓昆就是最好的榜样。后来,每次乘火车路过滦州的时候,李大钊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白毓昆烈士,他是李大钊心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第三件事是1912年夏日本举行纪念朱舜水逝世230周年祭典。闻此消息,李大钊“悲欣交集”,遂写了《朱舜水之海天鸿爪》和《东瀛人士关于舜水事迹之争讼》两篇文章,刊登在《言治》月刊上。朱舜水是反清志士,失败后亡命日本,但始终以恢复故国为念,心悬落日,血溅鲸波,虽然势穷力尽,从不灰心挫志,直到死而后已。李大钊对他孤独而不失火热、哀伤却不乏信念的悲壮之心,充满崇敬和同情。朱舜水享誉他乡,却不被同胞认同,李大钊对此深感悲哀。此后他经常以朱舜水的爱国精神勉励自己,矢志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

第四件事是1913年3月22日国民党三元首之一宋教仁遇刺身亡。宋教仁被刺,在当时是惊天大案,国人议论纷纷。李大钊当时是校刊《言治》的编辑部长,围绕此事写了好几篇文章,对宋教仁的死表示哀悼和惋惜,对民权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认为宋教仁是“天以大任责斯人,生民利赖,旷世难遇”的“当代贤豪”。不过,他的文章并非只为悼念宋教仁,而是借宋教仁遇刺案来说明民国以来群德衰落的败象。

小春:什么叫“群德”?

阿青:群德是梁启超首创的概念,意思是“合群之德”,又称“公德”。李大钊认为宋教仁之死是由于奸人暗杀,而奸人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是因为群德衰颓。所以他在文章中说:“死之者武士英,所以死之者群德也。”由此深入一步,他找到了民国初年国家混乱的深层原因,这就是“民力”薄弱导致民权旁落。他认为,“权之为物,其本体原具有一种实力”,将它放到某处,某处必须有相应的某种力与之相称,“否则未有不颠堕者”。民权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民众如果没有运用权力的德能,即使有人为其夺取了权力,民众也没有德能掌握权力,最后注定会民权旁落。所以民权旁落的最终根源还是“民德”的衰落。更何况那些趁势而起的枭雄武夫一朝权到手,便舍不得放下,于是你争我夺,战乱不已。这就是民国成立后,不但人民没有享受到民权民生之福,反而“益沦为涂炭”的根本原因。

小春:振聋发聩啊!我头一次听到关于民权与民德之间关系的这种论述。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算了一下,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李大钊只有24岁,还是个在校生,居然能对民国初年的社会乱象有如此深刻的理论分析,在全国的思想界独领风骚,难怪他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立刻就看出了这场革命的世界意义,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穿越时代的历史眼光啊!

阿青:民族文化尤其是革命思想,更需要有渊源、有传承。李大钊的这些观点,也是受到梁启超和托尔斯泰的影响。

第五件事就是1913年春,李大钊参加了中国社会党,并被推举为该党天津支部干事。他的入党介绍人是陈翼龙。1913年夏,陈翼龙因与国民党人联系,准备在北京发动反袁活动,被京师警察所侦缉队逮捕,8月6日被杀害于北京。次日,中国社会党被宣布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这件事在李大钊心中又留下一道伤痕。屈指算来,从蒋卫平开始,在他的朋友和他敬佩的人中已经有四人死于非命,而且都是年轻鲜活的生命。这使他深深地感受到社会黑暗势力的凶残和暴虐。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生畏惧。但是李大钊以往受到的教育、所敬仰的古代英雄人物,使他有勇气直面这淋漓的鲜血。孟子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古代的仁人志士能做到的,他也要做到。大约从这时开始,李大钊便下决心做一个以全部血泪倾注墨池、启发众生觉醒的有志之人。

经典导读

欲改良社会,非靠政治的力量不可,因为政治的力量,可以改革一切的社会问题。

注:节选自《社会问题与政治——在北京中国大学哲学读书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