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七律·书稿既成有感

掩卷深宵气不平,

欲招雷电共君听。

长驱热血化狂飓,

尽扫余悲对晚晴。

频梦孤舟千嶂立,

一壶浊酒大江横。

东方红彻巨龙醒,

已报晨钟到列星。

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席勒说过一句话:人要忠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在20世纪初,就有一批这样意气风发的中国青年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而百折不回,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李大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中学的时候,因为语文课外阅读,开始接触到李大钊先生的文字。最初的亲近感,还是因为他的一首诗。李大钊在1916年春写了一首《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改变山河、再造神州、矢志奋斗的气度和决心,读来让人心生敬意、血脉偾张。对于我来说,除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特别的情愫,因为诗中提到了黄龙府,即吉林省农安县,这是我生与长的家乡,是抗金英雄岳飞剑光所指,江山北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与诸君痛饮”的地方。

李大钊对“青春”的讴歌,总是让年轻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声音就如洪钟大鼓,叩打心弦。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如今的中华大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实现了再造神州、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大钊先生在天有灵,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吉林人民出版社策划了《创造青春之中国——走近李大钊》这部作品。接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写作任务,我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紧张,唯恐自己不能把这样一位中共历史上伟大的人物立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此,我做了大量功课,认真学习了《李大钊全集》,查阅了一系列回忆文章和有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灵魂的洗礼,时而感动于他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时而陶醉于他富于思辨的壮美文字,时而折服于他胸怀天下的伟大人格。

为了真正走近李大钊,我走访了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先生的后人和有关党史专家。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李大钊烈士之孙李建生先生对我的热情接待和悉心指导。他抽出时间认真通读文稿,反复订正史实,并欣然同意为本书作序。从李建生先生身上我看见了革命先烈严谨、务实、淳朴、谦虚家风的血脉传承。本来《李大钊传》的作者朱志敏先生也是我要重点拜访的,他的著作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他是吉林省梅河口市(原海龙县)人。但是朱志敏先生在2016年就已经因病去世了,在此谨向朱志敏先生表达我由衷的感谢和深切的悼念。

关于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也斟酌了很长时间,最终还是觉得课堂的问答和朋友间的讨论更容易接近那段历史,更便于把我自己的以及走访讨论得来的观点和信息,尽可能生动地纷呈给读者。我觉得这样可以使表达更轻松灵活,不落窠臼,让静止的文字贯穿着想象的脉络,方便青少年读者阅读和接受。有人问我,文中的阿青、博士和小春,到底哪个人是你?应该怎么说呢,似乎都是,又都不是。说不是,是因为这三个人是根据写作的需要而虚构的,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说是,是因为这三个人是我表达的载体,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需要我来负责。这就像一部剧本,每个角色都是为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服务的。同时,每一个角色又都有着各自的人设,都有来自生活的典型形象的参考,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是我所喜爱的师友。我希望这种叙述方式能够缩短读者与历史事件的时空距离,使读者随着人物对话更自然地走近李大钊先生。

由于专业和能力所限,本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恳请方家批评指正。感谢所有支持这本书创作出版的各界朋友们,感谢所列参考书目的作者和编者,感谢广大读者的热情垂阅。

2021年5月于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