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对话

第十四次对话

阿青:博士您好!

博士:阿青好!

阿青:您空间里面关于“厚德载物”的图文,真可谓图文并茂、妙笔生辉。仔细回味,更觉得心上温润熨帖,有种说不出的愉悦。

博士:那是因为阿青是“文艺青年”,总是从美学角度看待事物,在你阅读之初,先就喜悦起来。

小春:问候两位!听你们这一说,还真是这样的感觉,这样的阅读和交流,学知识又快乐!

博士:问候小春!文字好比食材,食材精才有味美佳肴。

阿青:小春好!我曾经听闻长辈有言,演练太极拳的时候,人会自发地快乐起来。这与阅读的快乐,或许有相同之处吧。

博士:打拳的快乐,是做对了才有的。其实不光是打拳,即便是走路、阅读,都是可以关注呼吸的。你仔细听那些好电影的旁白,都是配合着人的呼吸节律的。比如有些影视片后面的风光介绍,让听者的心一下就柔软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女性的声音柔婉,还因为她对语调和节奏的掌控,通过对你的呼吸的配合,对呼吸节律造成影响,间接地影响你的心情。

小春:我记得鲁迅先生还特别地说起过李大钊的口音,人们特别容易信赖他,是不是也有关系呀?

阿青:呵呵,是我把话题扯远了。当然,小春说的也有道理。

博士:“走近”李大钊,我们的情感和心跳呼吸,都会有所变化吧。孔子说:“贤贤易色。”易色,就是变化表情,把原来为别事生成的表情收起来,换成对贤人的敬和爱。

阿青:是的。记得博士也曾说过,读者得让自己成为“健全”的人,才能更容易理解李大钊。

博士:嗯。可以说,早期党的领袖当中,李大钊的朋友最多,人缘最好。他所做的工作,有一些是我们所知的,还有一些是我们不知的。有时候不在于他做了些什么,而是他的存在所起到的作用。

阿青:是的。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都出了力,做了工作。比如上海的陈独秀,湖南的毛泽东,旅欧的周恩来,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李大钊主要是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开展工作。

小春:那就从北京大学说起。

阿青:北大的两个社团组织对于建党至关重要,一个是少年中国学会,另一个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18年,经过改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发源地。在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派人物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等社团组织先后成立。其中最值得一谈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它与建党工作有直接关系。这是个学术性的政治团体,定名为少年中国学会,显然是受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影响。该学会于1918年6月筹建,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李大钊和王光祈是这个学会的发起人。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月刊,李大钊任主编。直到1924年,他一直是这个学会的领导成员。会员最多时达到108人。学会倡导以下信条:“奋斗、实践、坚忍、简朴”。这是对会友提出的道德要求。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纳妾的人、做官的人均不能成为会员,即使已经做了会员,出现上述情况,也要清退出会。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评价说:“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它的言论,它的行动,都质实得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当时,中国最激进的青年才俊都聚集在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就是1918年10月由李大钊介绍入会的。此外还有邓中夏、恽代英、蔡和森、李达、张闻天、赵世炎等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响当当的共产党员。

发起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启事

博士:少年中国学会曾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重大影响,所以他情系一生,念念不忘。

阿青:大约1918年末,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学会一开始是秘密的。中共“一大”后,陈独秀来信,提出迅速发展的方针。北方区委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心让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公开活动。大家认为,第一步要在北大校内取得合法地位。于是,他们拟定了学会的发起启事,经蔡元培校长同意,1921年11月17日,启事在《北大日刊》刊出,全校为之震惊。次日即有人报名,除北大同学外,还有北京国立八校和其他学校同学闻讯前来报名参加。外地甚至有通信报名入会的。后来李大钊他们向蔡校长提出,希望能在校长办公室举行成立大会,并邀请他出席,蔡校长都一一答应了。

小春:这真不容易。

博士:常言说“谋事在人”,其实这句话还可以这样理解:一件事情的进程、成败,有时候与参与者有直接关系。譬如说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蔡元培能给予那么大的支持,应该与李大钊有关,他是相信李大钊做事一定有道理。

阿青:后来成立大会于1921年12月在第二院会议厅举行。到会会员60多人,蔡元培和李大钊都讲了话,还一起合影留念。会后,研究会成员陆续增加到110人左右,到1922年夏季有150多人,1923年增至300人左右,其中工人会员占百分之二十,还有少数民族会员。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方区的建党工作中发挥过很大作用。除了组织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外,还深入铁路矿山等产业工人集中的地区进行调查访问,开办工人业余补习学校,传授革命道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成为后来北方建党、建团的基本成员。1921年北大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基础,成立了一个党支部,这是北方第一个党支部,这个支部以北大学生为主,包括北大印刷厂的工人党员。与此同时,成立了共青团北京大学支部。以后,在北京八校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一些党、团支部,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分布各地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都成为当地的党团骨干。

小春:北大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

阿青:大学不单是教育单位和科研单位,而且还负有崇高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是一个大学的灵魂。

小春:当时除了北大之外,还有哪些社团比较突出呢?

阿青:天津有个觉悟社,李大钊特意去看过,觉得很好,也给他留下很深印象。那是1919年9月21日,李大钊应天津市学生联合会的邀请,到天津讲演。这次讲演会就是觉悟社发起和组织的。会后,他提出要到觉悟社同社员们见见面。当时,觉悟社刚成立不久,只有一间十一二平米的活动室。带头人是周恩来。在李大钊眼里,这是一位精明强干、奋发有为的青年。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最小的女生,叫邓文淑,后来改名叫邓颖超,那年才十六岁,英姿飒爽,落落大方。她向李大钊介绍了觉悟社成立的经过和宗旨,并表示要向北大学生学习。李大钊称赞他们是男女平等、社交公开的先行者,大家很受鼓舞。

小春:我看过一篇回忆文章,说那天李大钊衣着朴素,穿一件蓝长衫,外罩一件黑色马褂,和他们十几个人拥在一间小房子里,像一家人一样亲切地交谈。李大钊和蔼可亲,虚怀若谷,有长者风度,讲话时总是用勉励的语气给大家鼓劲儿,所以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阿青:下午四点钟,周恩来送李大钊到天津新站,乘火车回北京。后来,周恩来和邓颖超成了革命伴侣,可见觉悟社在党的创建过程中也起过重要作用。周恩来和邓颖超读了李大钊的文章后,对俄国十月革命有了新的认识,对列宁、李大钊有一种崇敬的心理,于是有一次他们写传单竟然署名“李宁二”。

小春:这是什么意思?

阿青:意思是说,李大钊是姓李的列宁第二。

小春:呵呵,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激情澎湃,真好。

阿青:这期间李大钊还做了一项工作,很是重要,那就是接待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维金斯基来华时,苏维埃正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面临着国内外许多新问题,急需到东方寻求盟友。于是1920年3月,第三国际派维金斯基携妻子库兹涅佐娃和翻译杨明斋等来华。维金斯基四十多岁,文质彬彬,学者风度,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当时是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联络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一站到北京,经北大外文系的俄籍教员柏伟烈介绍找到李大钊。

小春:因为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赞扬十月革命,可谓声名远播。

阿青:维金斯基与李大钊谈得很融洽。他从不以共产国际的代表自居,对李大钊很尊重,态度谦逊,热情友好。李大钊向他详细介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他听了之后,对李大钊和陈独秀评价很高。之后,维金斯基提出要会见参加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接近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青年学生,于是李大钊找了几个人在北大图书馆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会上,维金斯基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过和当时苏联的政策以及列宁提出的电气化宏伟规划等,同时也如实介绍了当时苏联遭遇到的种种困难。这样的座谈会后来又开了几次,使李大钊等人对十月革命和苏联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耳目为之一新。在一次座谈会上,李大钊说:“我们这些人只是几颗革命种子,今后要努力耕耘,辛勤工作,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维金斯基离开北京时,李大钊写了封亲笔信,介绍他到上海会见陈独秀。临行时,他对李大钊说:“我们谈话很有意义,不是老生常谈,不久的将来会以事实证明的。”并连称“此行成功,后会有期”。

小春:中国共产党的好多事都是从李大钊开始的。

阿青:是的。维金斯基拿着李大钊的信到上海找到陈独秀。这时陈独秀正盼着共产国际能派代表对中国革命加以指导,所以二人相见甚欢,并详细商讨了建党的有关事宜。当时党究竟叫什么名字,还没有确定,陈独秀写信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和张申府研究,决定就叫“中国共产党”。后来维金斯基又面见了孙中山。孙中山能够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并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与维金斯基的工作是分不开的。可惜后来共产国际代表频繁更换,有的人颐指气使、瞎指挥,跟陈独秀的关系也搞得很紧张。

小春:学长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是怎么召开的吧!最好再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南陈北李”都没有参加。

阿青:1921年要放暑假的时候,李大钊接到上海方面的通知,要他们派人去参加会议。大概是为了保密,也没说是召开党的成立大会,所以大家对会议的性质并不了解。当时北方小组成员大多在西城区辟才胡同一个补习学校兼课,于是就在那里召开了一次小组会议,推选赴上海开会的人员。当时李大钊正忙于主持北京八校教师索薪斗争,原来的索薪会主席马叙伦受伤住院,大家推举李大钊代理主席。这是关系到千百个教师吃饭的大事,必须全力以赴。再加上为了领导工人运动,李大钊还要经常往返于长辛店、南口之间,实在是分身无术。当时恰好张国焘因事已在上海,刘仁静在南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的一个会议,会后到上海也很方便,于是他们便推选张国焘、刘仁静二人出席上海会议。情况就是这样。

小春:那陈独秀为什么不参加呢?

阿青:当时陈独秀在广东政府担任教育厅长,为了争取教育经费脱不开身,不过他派包惠僧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参加了会议。陈独秀虽然没出席大会,但由于他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的影响和威望,以及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所做的贡献,大会仍选举他担任中央局书记

小春: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没参加会议,那这次大会是谁组织的啊?

阿青:事情是这样的:维金斯基1921年1月回国后,汇报了中国的情况,共产国际认为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便在1921年6月派马林来到上海,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党的早期组织便在李达的主持下积极筹备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预定在1921年6月20日召开,会场就设在李达家,结果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齐。

小春:怎么延期一个多月?真是不可思议。现在乘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五个半小时,一天可以到达全国任何地方。

阿青:这就是一百年间中国变化的一个缩影啊!“一大”以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同时江浙、鄂区、湘区、粤区也相继成立区委。李大钊负责主持北方区委工作。1921年11月,陈独秀以中央局书记名义向全党各区发出通知,强调建党工作和开展工人运动,事前又在上海召开了工作会议,确定全党将主要力量用于开展工人运动,并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各地区分部。北方区委从1921年下半年起,在北方地区和主要铁路、矿山筹建产业工会,制定开展罢工斗争的工作规划,前后举行了陇海铁路大罢工、长辛店大罢工、开滦五矿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大小斗争百余次。在这些斗争中,建立了各级工会,吸收了大量工人成分的党、团员,建立了许多基层党团支部。初期北方各地的建党活动,都是由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同学组织的,并受北方区委的直接领导。建党初期北方区委的工作大体就是这样。

小春:有一个题外话我想请教学长。毛泽东参加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最近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毛泽东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而是个青年团员,理由是他在湖南大力发展青年团组织,这是真的吗?

阿青:无稽之谈。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了解党史,更不了解团的历史。青年团最早的组织,是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受陈独秀的委托主持成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称SY,俞秀松任书记。青年团成立之初,共产主义者不管年龄大小,都要参加进去,所以连陈独秀、李达都参加了。俞秀松还主持制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这个章程分寄给各地的共产主义者,要求各地建团。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俞秀松任临时书记。这就是当时的情况。连陈独秀都是青年团员,毛泽东不仅是青年团员,而且在1920年就受陈独秀委托建立长沙党的早期组织,所以毛泽东1920年就入党了。

小春:这回我明白了。

阿青:后来俞秀松奉命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召开的有关会议,青年团的工作一度陷于停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央局委派施存统着手恢复青年团的工作,并于1922年5月5日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湖南的代表是刘少奇、易礼容,北京的代表是邓中夏,蔡和森也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俞秀松、蔡和森、张太雷等为团中央委员,施存统当选为团中央书记。所以严格来讲,施存统才是团中央的第一任书记。

小春:我入团这么多年,还不知第一任书记是谁呢,今天学长给我补团课啦。

阿青:我再说一个人你肯定听说过,他就是施存统的儿子施光南。

小春: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家,他作曲的《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优秀歌曲现在还广为传唱。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博士,不知当讲不当讲。

博士:小春有何问题,但说无妨。

小春:我注意到之前阿青说到的您引用的《尚书·秦誓》,古人的这段话有什么背景吗?那上面说的“一介臣”又是说的谁呢?

博士:小春问得好。有一个古代史的大事件,是这件事情的背景。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千里行军,打算偷袭郑国,事情败露之后,返程的秦军在崤山遭遇晋国主力的伏击,三万大秦健儿抛尸山野,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明星级的将帅被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晋崤之战”。当初穆公没有听从百里奚、蹇叔等贤臣的谏言,春秋霸主的战车将大秦国运带入危机边缘。秦穆公对此很是悔恨,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发表了这段讲话。秦穆公是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决意痛改前非。《尚书》收录他的发言稿,是让后世的君主引以为戒。

阿青:李大钊具备《秦誓》珍重再三的百里奚、蹇叔那样的人格与才干。他的思想、气场对青年,对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旗帜和榜样。

博士:所以说,当我们以为走近了一个人,或者已经调查了解了一件事,实际上我们未必就看到了事物的全貌。有时候拉开距离,扩大视角,也不是为了集齐标准答案,而是为了让人若有所思,不让思索探寻的过程就此终止。

小春:明白了,多谢博士!

阿青:谢谢博士!

经典导读

军中党代表制度,本是无产阶级十月革命的产物。要有这样组织严密具有无上权威的党,才可以说以党治军,以党治国……

注:节选自《切实改进与做好西北军中的政治工作——致刘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