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在北大图书馆坚守新文化的阵地

拾 在北大图书馆坚守新文化的阵地

博士的空间背景新换了一幅图:

席地而坐的环境里,开阔的浅绿色榻榻米平面,类似景德镇白瓷的一把茶壶,两只茶碗,此外别无他物。柔和的光线,均匀地分布在宽敞的座席上,看趋势必是充满了整个房间。白瓷在这样的光照下,鲜亮而洁净,仿佛清夏的正午浅浅池塘上的睡莲,正在做着早春晨曦中纯净瑞雪的梦。

三件瓷器的距离最有趣:倘若再远些,就显得生疏;倘若更近些,就显得唐突。这是相爱相敬的氛围啊,存在于万物之间的美感,就好比蓄足的静电,目光所及,最容易让心灵为之震颤。这也正是道的妙处,无论什么人,只要坐过来面对壶与杯,心灵就会受到洗礼,仿佛经历了收纳、融释一般,身体为之端正,呼吸为之匀长,眉头为之舒展,声音为之柔和,心情为之愉悦,精神为之凝聚。就像进入一个需要问禁的礼仪之邦,和善但不可冒犯。即便以一只杯子为端点,都可以演绎宇宙间万物生灭和因果关联。正因为在中国,不论是茶还是酒,借着千古文明的框架,就可以搭起高层级聊天的道场。

蔡元培为李大钊提供了这样的一个“道场”,让他可以共享资源,提升能量,聚集有志青年,传播革命真理。

这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

1917年1月4日,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正式到校视事,开始了他对北大的整顿、改革工作。1月13日,陈独秀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后,北大不断出现新的面貌。李大钊此时对北大甚为向往,他把北大看作“黑暗中之灯塔”,“志在得北大一席”。他曾说“我个人心中没有一切,所有者唯北大耳”,可见其对北大热爱的程度。

当时北京大学已是拥有1500多名学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校长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是辛亥时期很有影响的革命元老之一,又是著名学者,担任过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他25岁中进士,成绩是全国排榜第37名,曾任翰林院编修,又先后留学日、德、法等国,可谓学贯中西。他就任北大校长后提出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师聘任方面,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哪怕是没上过大学、自学成才的青年,也可聘为教授。正因为如此,没完成早稻田大学学业的李大钊,才有可能经章士钊介绍,进入北京大学。当时章士钊在北京大学讲逻辑,为了查找资料方便,他同时还兼任图书馆馆长(当时叫主任)。由于他热衷政治,虽然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未能充分利用。他就想,如果李大钊做这个工作,会比自己更合适,于是便请求校方让李大钊代他担任图书馆馆长。校长蔡元培和文科学长陈独秀都非常器重李大钊,因而欣然同意。可是当时李大钊是实至而名未归,有些曾在欧美留学镀金的人便认为李大钊是靠个人关系进来的。对此,李大钊毫不介意。章士钊后来才明白,原来李大钊志在必得北大一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就近参与和指导北京的民主运动。

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这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经历。他不仅为北大图书馆的正规化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启了北大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而且还发起成立了北京图书馆协会,亲自担任中文书记,开了中国图书馆合作的先河,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80年后,美国图书馆学会编纂的《世界图书馆和情报工作大全》,就称李大钊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尤其重要的是,在此期间,李大钊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会合,成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的中坚力量。他以此为基地,大张旗鼓地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筹建北京地区的共产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当然,对于中国革命来说,这位“馆长”的最大功绩是发现并帮助和培养了一颗政治新星,即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当时毛泽东是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穷书生”,李大钊是名满天下的报刊主笔,又是全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的图书馆馆长,这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概率,如果交给赫拉利计算,很可能是“无穷小”。但是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一切皆有可能”,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奇迹,往往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靠借得的路费孑然一身从湖南来到北京,生活条件很艰苦,住在一个叫作三眼井的地方,同另外七个青年挤在一间小屋子里。当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就会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加之天气渐凉,寒衣未备,囊中羞涩,前路未卜。当此之时,他绝不会想到,命运之神已经向他招手,让他结识一位“贵人”。更没有人会想到,这位“穷书生”有朝一日会成为站在历史潮头、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人,不会想到他叱咤风云的辉煌人生即将从这里开始。奇迹的出现是由于杨昌济先生介绍、李大钊同意,他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工资不低,每月八块大洋。于是两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就这样走到了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砥砺探索。

毛泽东这次在北京一共逗留了七个月,后又因事第二次去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平凡的一段历史。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帮助指导下,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参加了李大钊组织的学生会活动,研讨各种形式的思潮和政治主张,参加哲学研究会,旁听北大的课程,参加社会调查。而恰好在这段时间里,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指出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发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大胆预言,这是毛泽东从相信无政府主义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后确立终身政治信仰的关键时期。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经深情地说:“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49年3月,当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京,望到北平城墙时,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李大钊。他无限感慨地说:“30年了!30年前我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奔波。还不错,吃了不少苦头,在北平遇到了一个大好人,就是李大钊同志。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师,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情感!这是毛泽东对李大钊的最高评价。

在这期间,北京国立中专以上八校教职员为反对军阀政府断绝教育经费、拖欠教职员薪金,展开了大规模的索薪斗争。李大钊同时被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两校推为代表,先后担任该会新闻股干事、《半周刊》编辑,并一度代理主席职务。斗争持续四个多月,历尽艰难,最后取得胜利。李大钊不仅分内的工作兢兢业业,分外的公益活动也积极参与,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座右铭:勇担道义,敢为人先。

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的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