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留学日本让山河易色的文豪

伍 留学日本让山河易色的文豪

早些年我随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日本,曾经到过坐落在富士山脚下的山梨县。富士山是日本的“圣山”,也是日本的象征。说到日本,这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之一。还记得当年我们被日方安排住在一个小旅馆里,这是个只有两层的古旧建筑,楼顶是个平台,上面摆着茂盛的盆栽花木,还有泡温泉的热水池。人坐在池子里,泡着温泉,吁气想家的时候,稍不留神,就瞥见了远处的富士山。正是初秋的季节,青碧葱茏的基底上,白色的山顶玉一般玲珑。雪线参差,又仿佛少女的头上,披着洁白的轻纱,摇曳着行走在森林湖水之间,仿佛妙曼的精灵。遥想陶渊明见到南山的那份“悠然”也无过如此。富士山与这个小楼与日间所见的日本面孔,都很难与侵略者的凶残联系起来。日本人遇到强敌的时候,便去向他们学习,“师夷制夷”,这真是维护尊严的良策啊。

无论是探讨中国史或是中共党史,“日本”这两个字都是一个无法忽略的结节。你想避而不谈那是不可以的,因为有侵华战争和南京大屠杀,在中华民族的躯体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疤。你想把这个蕞尔小国当作永世的死敌也未必恰当,毕竟从大唐开始两国间的往来曾经留下那样多的美好。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的会面,意味着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起步。

对于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来到我们的家园,无论作为朋友,还是作为强盗,日月为证,我们都不会遗忘。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现代文明的大门率先打开,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正如当年日本向唐宋派遣学生一样。

1913年7月李大钊从法政学堂毕业,1914年1月初,开始了留学日本的生活。这中间的几个月,主要是在家做些出国的准备工作,纵观李大钊此前的人生轨迹,从16岁起离家学习,至此一共8年,还从来没有在家休闲这么长的时间。这可是他阖家团圆、体验天伦之乐的一段快乐时光。

到日本时正值年初,早稻田大学是秋季始业,因此只好又等了半年多。这期间李大钊遇到了一些人,经历了一些事,写了一些文章,算是一个独立的生活阶段,相关党史资料习惯上称这段经历为“初到日本”。

这期间他遇到的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章士钊。章士钊,字行严,1881年生,21岁时考取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并成为该校的学生领袖。22岁时,章士钊担任著名的进步刊物《苏报》的主笔,24岁流亡日本,成为孙中山、黄兴的“智囊”。章士钊曾得到过袁世凯的青睐,甚至邀他担任北大校长,章以自己资历学识不够而婉拒。当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后,他立即南下参加反袁活动,撰写了“讨袁檄文”。讨袁失败后,章士钊再度流亡日本。1914年,章士钊在东京创办《甲寅》杂志。《甲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论刊物,是《新民丛报》之后、《新青年》之前影响最大的杂志。中国共产党的两位主要创始人“南陈北李”,都与《甲寅》杂志有密切的关系。陈独秀的“独秀”之名,就是首先在这个刊物上出现的。李大钊也是因为给《甲寅》杂志撰稿,结识了章士钊,并成为终身挚友,由此突破了北洋法政学堂的狭小圈子,广泛地接受革命党人的影响,使自己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