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含义寻踪
在旅游的各种形式中,“文化旅游”的特殊首先就表现在它的“文化”标识上面。“文化”居于其间既有点题的作用,又让“文化旅游”一词增加了不同于他项的辨识度。
“文化”二字既然领衔“文化旅游”,那么在整体探究“文化旅游”的实质前,就有必要首先对何谓“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追溯。
“文化”作为一个十分常见、常用的词语,可以说人人皆知、随处可闻。并非是仅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各地,“文化”一词早已被社会各层面的人们喜用、泛用,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一个词。美国学者弗雷德·英格利斯在其《文化》一书中,开篇即对“文化”一词的泛用现象进行了这样的揶揄与分析:“当前,在描述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细节时不用‘文化’这个词是件不可能的事。政府检察官在学校的报告中会涉及‘失败文化’,在关于监狱的报告中会涉及‘保密文化’,社会学家、新闻评论员和道德观察家们也会无一例外地很乐意提及我们共同生活、行动和存在的‘消费文化’。而在近一个世纪或更长一段时间以来,人类学家已经将民族研究视为不仅拥有文化且其本身就是‘其他文化’……世界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自身的全球化。在这样的压力下,上述用词方式也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人们日常对文化的谈论中来。”
人们虽然对“文化”一词早已是熟知熟用,但在知识层面,对“文化”一词的解释与理解,亦不分中外,仍旧是各行其道,莫衷一是。譬如柳诒徵先生所著《中国文化史》,从文中标题即可见他所认定的“文化”包含的范畴:“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治历授时”“唐虞之让国”“周室之勃兴”“礼俗”“乐舞”“南北之对峙”“隋唐之佛教”“明儒之学”“雕版印书之盛兴”“康熙诸帝之与文化”,不一而足。虽然该书被著名史学家缪风林先生盛赞为“此书以六艺诸史为经,而纬以百家;举凡典章、政治、教育、文艺、社会、风俗,以及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皆就民族全体之精神所表现者,广搜列举,以求人类演进之通则,以明吾民独造之真际”,但其所论及的庞大芜杂的中国文化,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今日的更加讲求实用性、功利性的“文化旅游”。因此,在今天的“文化旅游”研究中,少不得要做一番细致的梳理择取。
与中国学者的“文化史”不同,法国学者让-皮埃尔·里乌主编的《法国文化史》(Histoire Culturelle de la France),展示的则是另一种视角的法国文化的图景。我们依旧可以择其书目对其进行一个概要了解:一生的年龄段,初到人间,婚姻,老年与死亡;人与环境,与环境的密切关系,食物,动物,风景,历书;人与人之间,家庭,邻里之间,堂区,空间与城外,表达形式。显然,这样的一些标题,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称之为“文化”的法国的别样的景象。让-皮埃尔·里乌的《法国文化史》述说的内容,其对“文化”的解析,可以说是为世界上“文化”概念的纷繁现象提供了另一份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