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欧亚大陆的贸易之路或民族迁徙、文明交流的大通道,其形成应不晚于公元前5世纪。远在春秋战国之际,东西方之间就沿着在亚欧大陆间存在的交通路线开展贸易。有很多材料,如希罗多德引述阿里斯提士的神话叙事诗《阿里玛斯庇阿》,记载了公元前7世纪在黑海、中亚草原地区四处迁徙的塞种人以及他们在中国、希腊之间所充当的交流媒介作用;推罗的地理学家马里努斯的著作中引用了马其顿的商人梅斯·蒂蒂亚诺斯关于欧亚贸易的情况。中国古代史籍《禹四海异物》《世本》《山海经·西次三经》《竹书纪年》《商书》《史记·周本纪》《穆天子传》等也记载了中原、羌戎诸部与西方交通的资料。但我们仍然以公元前5世纪的阿尔泰墓葬、德国斯图加特的霍克杜夫、新疆阿拉沟等地出土发现的大量中国丝织品、漆器、铜镜等商品实物,作为丝绸之路存在的确信证据。可是那个时代还没有所谓“丝绸之路”的名称,它是在2000多年以后才出现的。19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亚洲地理考察的热潮,1868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两次来到中国考察,1872年返回德国后他开始撰写5卷本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他提出,在古代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令后世赞叹和瞻仰的遗迹与文物。李希霍芬的著作在世界地理学界引起巨大轰动。1915年,德国历史学家阿尔伯特·赫尔曼出版了两本蜚声士林的著作《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绸之路》《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论证。后来赫尔曼在他编著的《中国历史商业地图》中,对丝绸之路又加以宣扬,从此“丝绸之路”这个历史地理和文化概念才被世界认知。丝绸生产技术的发明是6000年前中国对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贡献。在这些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上,2000多年来大宗、持续的商品交换是以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丝绸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商品,也是东西方文明联系与交流的纽带和标志。这种关系正是李希霍芬、赫尔曼等学者理解的丝绸之路文化价值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他们把这条贸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中国政府对于丝绸之路的经营始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史称“张骞凿空”。这里我们得先说一下“西域”。西域是一个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概念,而且它的范围随着历史时期及中国对西部域外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不同。在古代中国,广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区。汉代狭义的西域指后来西域都护府所能管辖的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这些地方是与西汉敌对的匈奴的势力范围。当时这里有很多民族的地方政权,号称“西域三十六国”。匈奴以西域为军事根据地和经济后盾不断侵犯西汉的北部和西北边疆。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率百余人的使团出使西域。张骞出陇西,经河西,越葱岭,经大夏、康居,到达大月氏。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虽没有达到与大月氏结盟的目的,但张骞了解了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交通路线、社会政治经济和风土人情,为沟通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也为西汉对匈奴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情报。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漠北之战,与此同时张骞率300多人再次出使西域,欲与乌孙结盟共击匈奴。张骞经河西走廊,到达乌孙。他的副使分别到中亚的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以及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地访问,开始建立汉朝与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随着对匈奴的多次打击,西汉控制了河西走廊、漠南和天山南北地区,并先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河西四郡,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张骞通西域,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建立,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和西域、中西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到长安通商通使的人一年中少则五六批,多则十多批;每批少则百余人,多则数百人。之后又有东汉班超出使、经略西域,唐代在西域天山南北分别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包括中亚在内的大西域设立安西四镇,整个天山南北、葱岭以西得到有效的掌控,丝绸之路沿途安全形势彻底解决,各国商旅贸易畅通无阻。唐代诗人张籍曾在《凉州词》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丝路贸易繁忙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种友好往来从汉代开始,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达到了繁荣高潮,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大约持续1500年。
前面说过,在张骞通西域之前,欧亚大陆的交流实际上已经在草原之路和绿洲之路上形成了。张骞之后在中国汉唐政府的倾力经营和保卫下,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几个大的欧亚陆路交通体系。一条是大丝道(丝绸之路进入新疆后分为三条道路。西域北道:沿着天山以北绿洲到碎叶城,然后从锡尔河谷西北去咸海、里海及南俄草原、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西域中道:从敦煌阳关西南出发,沿着天山南麓绿洲到疏勒,翻越葱岭,然后去中亚大宛、康居、波斯或东罗马帝国。西域南道:从敦煌阳关西行,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绿洲到疏勒,然后越葱岭去南亚印度、阿拉伯湾)。第二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又称北大路。它是从中原关内越长城,出塞上大同、云中或中受降城(今包头),向北到蒙古高原哈尔和林(今蒙古国中部鄂尔浑河上游额尔德尼昭),然后向西横穿蒙古草原、阿尔泰山北麓草原地带、吉尔吉斯大草原,沿着咸海、里海北岸到东罗马帝国。这条路绕开了阻碍东罗马和中国直接交往贸易的波斯帝国。第三条是青海路,又称吐谷浑道、唐蕃古道。从关陇南道进入青海后经赤岭(日月山)、西海(青海湖),或去西域南道,或去吐蕃,然后去尼波罗(今尼泊尔)、印度。第四条是西南夷道,又称西南丝绸之路。由长安越秦岭,经巴蜀、永昌(今云南保山)去中南半岛的真腊、文单、骠国等地(今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等)和婆罗门(今印度)。
从历史上丝绸之路四条主要路线的交通分布看,覆盖了中国西部各省和中亚、西亚和欧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这些地区,各国、各民族都参与了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通过丝绸之路构建起跨越千万里的传统友谊和共同命运。而新疆和中亚则是丝绸之路交通最集中的、文明荟萃最密切的地区。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并评价说:“丝绸之路是一个道路网络,它将亚洲、次大陆、中亚、西亚和近东的古代社会相互连接起来,为世界一些重要文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世界卓越的远距离交流的通道网络。直线距离约7500公里,如果再加上一些特殊的延伸路段,长度可超过3.5万公里。虽然公元前2世纪之前丝绸之路的一些路段已经使用了千年之久,但公元前2世纪始见交流规模大幅增加。同时,东西方之间远距离高价货物贸易,以及贸易活动产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作用,也给所有相关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这充分说明,丝绸之路在欧亚大陆文明交流中担负的使命和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它已经远远超越了道路交通的概念,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系统:欧亚大陆的文化运河,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