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丝路文化旅游内涵,提升丝路文化旅游品质

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丰富丝路文化旅游内涵,提升丝路文化旅游品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在这片民族融合的亚欧大陆区域曾经有匈奴、月氏、乌孙、粟特、氐、西羌、回鹘、突厥、铁勒、蠕蠕、吐谷浑、吐蕃、党项、准噶尔、蒙古等活跃。通过战争、贸易和政治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遇合交融。这些古代民族进入封建化过程,在丝路沿线我国西北广袤的土地上先后建立了许多具有独特文明的王国或聚落。如西域三十六国,吐蕃王朝,吐谷浑国,河西五凉王国,突厥汗国,西夏王朝,喀喇汗王国,甘州、高昌的回鹘王国,吐鲁番王国,以及契丹人的西辽王国,蒙兀儿人的察合台汗国,从而使祖国的大西北得到开发。”我国的西部地区之所以成为民族融合的历史摇篮,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归功于伟大的丝绸之路。这个历史过程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区域。目前我国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生活着蒙古、藏、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达斡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裕固、满、土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并且有十数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州、县,因此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和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文化基因库。民族史诗说唱(如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民族歌舞艺术(如藏族锅庄舞)、民族文学和传说(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福乐智慧》)、民族服饰(如土族盘绣彩虹服饰)、民族工艺技术(如青海藏族的热贡艺术)、民族餐饮、民族节庆(如锡伯族西迁节)、民族民俗风情(如哈萨克族叼羊和“姑娘追”)等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体验丝绸之路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产品,它们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

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发展来说,面临着两个任务。一个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及其传统。民族文化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沿线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构成的亚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旅游吸引因素中最宝贵的文化差异、文化层次、文化区域的价值。保护和传承丝路民族文化及其传统首先要注意保护这种文化的原生状态,即保护它的文化生态。第二个是如何开发利用丝路民族文化资源,创新丝路文化旅游产品。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及正确地表达其传统的内涵和形式,不使它们受到外来时尚文化的侵蚀,防止市场化商业运作中低俗文化的污染。同时要注意,少数民族文化往往和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要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区分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不因旅游文化开发利用的不当而伤害少数民族同胞的宗教感情。在这方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大型土族文化旅游景区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彩虹部落”在规划土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非常注意全面系统地反映从鲜卑吐谷浑部到现代土族文化的历史传承,通过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土司府、土族民居、土族祖先崇拜仪式活动、土族婚俗、土族18坊街区及土族观经舞、安昭舞、於菟舞等歌舞艺术表演、土族服饰盛装巡游和游乐活动等项目,生动地再现土族文化全貌。一方面使游客深入认识了这个历史久远、曾在丝绸之路上辉煌过的民族及其文化,另一方面以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满足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诉求。